TOP返回頂部

深繫元朗一世紀 傳揚博愛精神

60年代的急症部及門診部。 20世紀初,元朗是個鄉村市集,醫療發展落後,居民求醫無門。當地鄉紳遂籌措資金興建院舍,於1919年創立博愛醫院,為居民贈醫施藥,發揚「博施濟眾、慈善仁愛」的精神。百年過去,元朗人口大增,高樓林立,交通四通八達,然而這所醫院仍在守護社區,留下的除了慈善傳統,更是與時並進的多元化服務。

「以前元朗高樓大廈不多,醫院附近是農地,上班時甚至見到有牛經過。」博愛醫院物理治療部前部門經理羅遠東(羅sir)於元朗長大,1981年大學畢業後加入博愛醫院,指不少同事、病人都是附近街坊,「大家關係很密切,我更會練好客家話、潮州話方便與病人溝通。」

羅sir於2006年博愛醫院重建後留影。 當年物理治療尚未盛行,羅sir入行時是「一人團隊」,於不足300呎的物理治療室為患者提供復健服務,數年後才逐步擴大人手編制,甚至接收跨區個案。隨著醫院多次擴建,始有空間引入更先進設備,例如在2012年引進全港首部內置水中跑步機的水療池。羅sir於2019年退休,坦言未曾想過離開博愛,「我很慶幸與博愛一同成長,從零到有、發展到現時完善的專職醫療服務,令我很有歸屬感。」

單車送孕婦進院

前任護理總經理杜健瑩與博愛素有淵源:「我在博愛出世,60年代交通不便,全靠村民騎單車送即將臨盆的母親到醫院。」她回憶童年印象,區內只有這間醫院,每次求診、探病時便會見到醫院內盡是排隊人龍,院內無電梯,醫護用帆布擔架抬著產婦、病人上落樓梯,「縱使以往資源有限,但博愛多年來仍盡力救傷扶危,我一直記住這種精神。」她原本在屯門醫院工作,2006年加入博愛,參與發展日間服務,成為當時新界西最大的日間診療中心。杜姑娘形容醫院人情味濃,與同事情誼深厚。

60年代博愛門診室病人候診情況。 博愛醫院正面對區內人口急速增長的挑戰,現任護理總經理梁雅儀(Louisa)表示,近年區內眾多屋苑及安老院舍落成,因此有必要「走出醫院」,加強外展和社康護理,讓長者病人在社區得到適切照顧。該院亦將試行以人工智能(AI)應用到病人服務,「老一輩常以為博愛是『舊時』的醫院,其實我們一直與時並進,智慧元素也不比其他醫院落後。」Louisa說。

兩代護理總經理杜健瑩(左)及梁雅儀(右)細說博愛工作點滴。
{{ item[lang + '_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