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返回頂部

維修團隊 細節中見巧思

疫情期間,在瑪麗醫院隨處可見用作感染控制的膠板及檢測採樣處。它們都是由支援組別同事度身訂造,處處流露機動性、創意和以人為本的小心思。亞加力膠短缺時,他們更要在院內尋找合適的替代品,拆卸舊膠板作加工,為同事和病人提供安全衞生的環境。

設計製作裝嵌一條龍

位於瑪麗醫院地下四樓的工場是設施管理組一級運作助理黃華安(安師傅)、盧慶國(盧師傅)和吳志華(華師傅)的工作間。他們在疫情期間化身手作人,為現成產品加工,從設計、製作到裝嵌都一手包辦。

師傅邊試邊改良,目前最滿意的「作品」是為精神科病房的抽氣扇加裝外罩。盧師傅解釋:「當時病房需要加裝抽氣扇以提升換氣量,但病人一旦接觸扇葉會釀成意外。我們的任務是製作一款不密封、不影響吸風功能,同時能保障病人安全的保護罩。」師傅於是分頭畫圖、製作小模型,花了一星期完成心血結晶。病房部門運作經理事後大讚美觀,欣賞師傅的匠心設計。

精神科病房抽氣扇外罩的設計,獲病房同事大讚細心又美觀。 團隊亦肩負把關角色。部分工程雖由承辦商負責,但事後若需調整,師傅們都會全力支援:「有時判頭未必熟悉醫院運作,亦可能忽略部分細節。我們會從用家角度為產品加工,希望同事和病人使用時更方便、更安全。」華師傅說。

第五波疫情時,由於需求大增及運輸緣故,亞加力膠在香港一度難求,惟醫院很多地方如急症室、門診等臨床區域都安裝膠板加強感染控制,「我們在院內四處尋找擱置的膠板及其他可代替物料,盼加以利用或加工重用,暫時解決缺貨問題。」安師傅說。

多番考量 工作時變細心

供市民進行核酸檢測的採樣處同樣出自他們雙手。瑪麗共有六個採樣處,均設於室外,他們需要克服現場地面凹凸不平及打風落雨的問題。很多物件看似微不足道,背後卻涉及眾多細節,例如醫院過去兩年在多個地點加裝播音裝置,廣播防疫訊息,師傅要為此製作保護膠盒,全方位考慮出音效果、充電位置、物料是否適合清潔消毒,還有防盜和安全問題等。幾名壯漢笑言,自己在工作時會變得份外細心,從多角度思考。

維修團隊共有四人,彼此合作無間,培養出默契。 盧師傅和華師傅都是在疫情期間入職,他們慶幸能加入團隊出一分力,「有時加建防疫設施的要求來得很急,考驗靈活變通。我們一邊做,內心都希望用不著,因為這代表仍然有人染疫。但能在後勤崗位幫助病人,我覺得很有意義。」

隨著本港邁向復常,團隊將繼續運用在過去三年鍛鍊的一身好武功提升醫院設施,為病人及同事建構更安全舒適的環境。
{{ item[lang + '_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