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返回頂部

海上救援尋回初心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副顧問醫生朱珮珊去年遠赴地中海,拯救經地中海移徙到歐洲的難民。茫茫大海,朱珮珊身處由貨船改裝的救援船,僅有簡單的醫療設備,應付病人各種需要。縱然船上工作繁重,她卻十分滿足。病人的每個笑容、每句感謝,都令她動容,更反思做醫生的初衷。一場救援之旅變成尋回初心之旅,教人始料不及。

朱珮珊自小參與義工服務,去年7月,她隨紅十字會跟來自世界各地、共20多人的專才團隊,在意大利西西里島登上救援船「海洋維京號」,展開人道救援工作。她是團隊裡唯一的醫生,另有三名護士。首星期她需接受求生技能和海上生活的訓練,她笑言這趟旅程令她大開眼界。「原來當有人墮海時,拯救者雙眼不能離開待救者,並要不停向對方拋出水泡等助浮物,形成一道直線,以助救援。」朱珮珊解釋。

朱珮珊感謝上司和同事的支持和鼓勵,讓她有機會參與人道救援工作。

遇難民被「賣豬仔」珍惜所有

完成訓練後,「海洋維京號」便向著國際海域出發,出航首日風平浪靜,但到了翌日,「海洋維京號」接連搜救了三艘船,船上有一名被「賣豬仔」的年輕人,他被賣到利比亞的礦場打工,護照被沒收。在遭受殘酷虐待及目睹同伴不幸喪生後,他決心逃脫,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以橡皮艇逃至地中海,希望有一線生機。

朱珮珊為這名難民檢查身體時,發現他傷痕累累,更出現骨折。「賣豬仔」時間太長令他忘了時日。雖然他自稱16歲,但飽歷風霜,面容憔悴,看上去像一個將近30歲成年人,滄桑得令人心痛。看到難民的悲慘遭遇,朱珮珊感慨:「都市人常常覺得不快樂,但我們已很幸福,這個經歷提醒我要更珍惜所有,並要幫助不幸的人。」

救援船設備簡單,讓朱珮珊診症也回歸基本。

病人因小事感激 反思做醫生初衷

船上簡樸的生活,也讓朱珮珊返璞歸真,工作還原基本:「船上只有簡單的醫療器材和藥物,診症無法再依靠科技,只有望聞問切,憑著多年在醫院的臨床經驗進行治療,反而更人性化。」朱珮珊直言,醫院龐大的工作量及壓力,曾經令她心灰意冷。然而,今次人道救援的寶貴經歷,令她對行醫的生涯有更深體會。回港後,儘管工作再忙,她都盡量抽空跟病人聊天,醫身亦醫心,全力幫助病人度過難關。

朱珮珊在船上逗留了超過四星期,得著比付出還要多,她說:「有能力幫助別人是一種福氣,希望大家以生命影響生命,令世界更美好。」

百多名難民坐滿吹氣筏,救援人員需駛出兩艘船至吹氣筏兩旁,避免他們因一時心急上船墮海。
{{ item[lang + '_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