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返回頂部

重建迎新貌 石硤尾門診鄰里情濃65年

普通科門診從前被稱為街症,是基層醫療中重要一環,其中於1957年啟用的石硤尾普通科門診診所(前身為石硤尾健康院)更是戰後第一代街症門診。診所服務石硤尾社區大半世紀,明年初將暫遷以配合原址重建計劃,但街坊情未變。

1953年石硤尾木屋大火後,約五萬名災民被安置於徙置區,促使石硤尾健康院於1957年11月落成啟用,是香港首批普通科門診診所。曹愛文(文叔)1987年加入診所任職二級工人,至2015年退休。他最深刻是診所外的大斜路,對行動不便的病人是難題,「這間診所的病人很長情,有人甚至從未去過其他診所求診,坐輪椅也要來。那時我每天幫手推輪椅上斜路,曾有年邁夫婦的輪椅配件掉進坑渠,我用了半小時才拾回來,再重新裝嵌,對方後來專程向我道謝。」

2003年因應醫管局接管普通科門診診所,文叔(中)亦轉職為運作助理。圖為他與舊同事合照。

「未進診所也是病人」

2003年沙士一役,石硤尾健康院被衞生署劃為指定肺炎監察中心,密切接觸者需每日報到及接受身體檢查。文叔分享,不少氣喘者遠赴而來,其中有位20多歲女生走到半路已全身無力,「當時無口罩、無保護衣,其他人不敢上前幫忙,我沒想太多,立即扶她走入診所。」文叔說,這些只是舉手之勞,「他們未進入診所也算是病人,在外邊見到他們有需要,也應伸出援手。」

2003年,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接管衞生署轄下所有普通科門診診所,同年入職的健康服務助理莫綺華(Eva)當時有份參與交接,並見證著日後普通科門診診所預約服務的發展。以前病人天未亮便來排長龍輪籌、醫生手寫病歷簿,漸成回憶。「初時病人未習慣不用輪籌,又不熟悉電話預約,我們便專設固網電話及單張,向病人解釋和示範預約程序。現時發展智慧醫療,我們也會教他們用HA Go!」

(左起)莫綺華和顧韻欣

病人主動關心職員生活

註冊護士顧韻欣(Shirley)表示,門診服務基層市民,民生大小事均與診所息息相關,例如2008年發生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受影響家長帶孩子到診所排隊做評估,寶寶哭喊聲不絕,「當時周末也加開服務,我們逐一檢查奶粉、零食,並且開解憂心的家長。」

種種小事建立了醫患互信,Eva與Shirley格外珍惜街坊情,「很多病人定期回來覆診,除了主動交代近況,更會關心你的生活。有時只是簡單的幫忙,他們仍會真誠感激你,這份信任促使我們更認真在自己崗位做好本分。」

診所位於斜坡上,對行動不便的病人造成不便,暫遷及重建後問題將得以改善。
{{ item[lang + '_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