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衝擊 心臟移植減少

范瑜茵醫生分享,本港於1992 年完成首宗心臟移植,此後10 年每年大約有六至八宗移植個案,「心臟移植初時給人感覺是『冷門』服務,因為可遇不可求」,因此團隊多年來積極研究如何增加適合捐贈的心臟,包括在可行情況下擴闊邊緣捐贈者條件,例如乙型肝炎帶菌者也可捐贈器官。之後10年,心臟移植個案上升至大約每年10至12宗。
新科技令移植個案反彈
直至10 多年前團隊引入俗稱「人工心」的左心室輔助器等新科技,為末期心衰竭病人爭取到更多時間等候換心機會,「有病人植入人工心後最長等了九年」,令每年移植個案增至雙位數;而三年前,團隊更引進器官護養系統,讓邊緣心臟也可供移植。不過,器官移植服務正面對疫情帶來的新挑戰,例如移植病人免疫力低,要小心處理受感染後的情況,部分病人甚至不敢外出,「我們會每日跟進『心友』的查詢,盡量釋除他們的疑慮。」
過去兩年,每年平均有10 宗心臟移植個案,范醫生說與近年整體願意捐贈的家屬減少有關,認為是時候加強宣傳,期望醫護同事亦響應器官捐贈,「器官捐贈可以拯救生命,適合捐贈器官的垂危病人分佈在不同醫院或部門,若同事更了解器官捐贈,相信對成功捐贈大有幫助。」
養心機助移植 「邊緣心臟」

香港心臟移植30年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