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肺癆創心肺移植 走在前沿的「精品醫院」

50年代大量內地居民來港,由於生活環境擠迫,肺癆肆虐。香港防癆會(現稱香港防癆心臟及胸病協會)1957年在黃竹坑興建醫院,並以時任港督葛量洪爵士命名,是當時規模最大的主治肺病醫院。
風氣開明 成培育醫科生重地
後來,肺癆顯著受控,該院80年代起逐步轉型為治療心肺疾病的專科醫院,更齊備心導管室、手術室及化驗室等。葛量洪醫院心臟內科部門主管范瑜茵醫生形容當時心胸外科、成人心臟科及兒童心臟科是醫院的「鐵三角」,更是培育醫科生的重地。「每逢星期五都有我們的『重頭節目』,幾個心胸肺科巨頭聚在會議室,包括其他醫院的同事則會帶同複雜個案的排版和X光菲林過來一同討論病情,會上氣氛非常熱烈!」范醫生說,當年管理團隊思維具前瞻性,大力支持醫生到外國培訓,對引入新手術敢想敢做,令該院在醫療史上立下多項里程碑,其中當然包括移植服務。
葛量洪醫院在90年代進行多項首宗心和肺移植手術,成為社會熱話。該院結核暨胸肺內科部門主管周志雄醫生有份參與治療1995年香港首宗單肺移植手術的患者,「那是一個年輕女病人,其病情已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算是『走投無路』,她考慮很久後終同意接受移植,的確是很勇敢的決定。我們仍記得當時十分緊張,一日上病房兩三次觀察病人的維生指數,確保萬無一失。」

重建後加強癌症及日間醫療
65年來,葛量洪醫院不斷蛻變,除了結核暨胸肺內科和心臟內科,老人科、紓緩醫學科、眼科、風濕及臨床免疫科亦相繼加入,如今提供共六個科目的臨床服務。該院行政總監繆潔芝醫生表示,專科服務的發展是要應對不同年代的整體醫療需求,例如人口老化等。醫院現正進行第一期重建工程,將引入更先進設備,「我們並非急症醫院,但一直以來處理不少複雜病症,期望重建後會為醫院帶來更專業發展,包括癌症專科及日間醫療等,為病人提供更優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