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返回頂部

白袍下的棒球魂

伊利沙伯醫院矯形及創傷(骨)科副顧問醫生劉旨琦從小是運動精英,機緣巧合下開始打棒球。白天她執起手術刀救治病人,夜晚脫下白袍、拿起擊球棒練球。每次練習都是從錯誤中成長,以成就更好的自己。

劉旨琦既是運動員,又是骨科醫生,對傷患了解甚深。她自小學起擅長羽毛球、田徑和標槍,其後參與壘球,多年來身體曾有大大小小的傷患,令她決心加入骨科。「受過傷便了解康復過程有多辛苦,我會有多點同理心,尤其遇到因運動而受傷的病人,我會分享自身經驗。在球場上拼搏總免不了意外受傷,唯有平日適當地提升體能減低風險。」劉旨琦道。

疫情下球場關閉,劉旨琦(後排左一)等待多時,早前終能重返球場,感到無比自在興奮;圖為球隊練習舊照。

捕手位置有利佈防

她在2017 年加入香港女子棒球隊,一星期有四五天要練球。受場地限制,棒球在香港並非熱門運動,「多數訓練場位於民居附近,晚上八點半便要關燈。隊友來自各行各業,但大家仍全身投入,份外珍惜每次練習時間。」她更會趁手術之間的空檔拉橡筋訓練體能。

劉旨琦擅長捕手位置,全身護具最多最重,球賽未完,動輒要蹲在原位一兩小時,非常考驗專注和耐力,但她認為箇中樂趣在於排兵佈陣、活用不同戰術:「捕手是唯一一名球員望到整個球場和各人動作,我能近距離觀察到敵方擊球手,包括她的揮棒方向、軌跡、小動作等,從而判斷球員特性,讓我可即時與投手及其他隊員對暗號改戰術,默契和臨場反應相當重要。」

劉旨琦最深刻的賽事是2018年代表港隊去美國出戰世界盃,當時對戰勁敵古巴一直落後,但最終靠團隊默契反敗為勝,一眾隊友喜極而泣。

落後仍不放棄挽救

棒球的魅力在於耐力和堅持,「與足球、籃球的計時賽制不同,棒球無限時,攻守輪流打九局,因此球賽一日未完,無論你落後多少,只要你不放棄,也一定有機會反勝。」在應對失誤時,棒球講求團隊合作和韌性,「棒球是失誤率很高的運動,世界最好的棒球員的平均打擊率只有0.3(擊球手一次打擊只有30%的成功機會),你要不斷面對失敗,然後再不斷超越自己。棒球防守著重團隊至上,傳接球需要隊友配合,即使球投得有多爛,只要隊友拼命接住它,便能挽救到一個失誤。球員要在壓力下做抉擇、避免失誤、承受失敗,才能繼續成長,非常著重心理韌性。」

她將搏盡無悔這種信念實踐於生活之中,「望一望手掌上的繭,便想起付出過的努力,時刻從錯誤中學習,不斷增強自己,不單止做醫生,做所有事也理應如此。」

訪問短片
{{ item[lang + '_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