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返回頂部

殮房專業化防認錯屍

從前醫院殮房設備簡陋,更曾出現調亂遺體等事故。醫管局從2000年代起推動殮房改革,包括於2003年沙士後增設解剖室的負壓裝置、2008年推出電子化殮房資訊系統(MORIS)、其後又引入「無線射頻辨識技術(RFID)」,不斷提升殮房服務質素及趨向專業化發展。

林明輝解釋,以往各院殮房運作流程不一,「就連領取遺體證明書(俗稱「領屍紙」)也間間不同,轉送遺體去不同醫院時難免不便」;醫管局推行MORIS 之後,統一了殮房相關表格,資料亦電子化;RFID 則協助識別遺體,職員會在遺體繫上記錄死者身分資料的RFID 手帶,當家屬帶同領屍紙領取遺體時,職員會掃描核對手帶資料,殮房內相關出入口的顯示屏亦會顯示遺體資料(上圖),提醒職員運送遺體時須適時核實遺體身分。林明輝說,該系統可省卻人手輸入資料,並快速追蹤遺體位置和處理進度,更可即時統計資料,有助加快點算遺體,減輕前線工作量。

殮房術語知多啲

林明輝在訪問時介紹了不少行內術語,例如病人在病房離世後,病房同事用裹屍袋「打包」好遺體後,便會通知殮房職員去「收包」。至於用來運送遺體的金屬箱車,則是殮房獨有的「勞斯萊斯」。
{{ item[lang + '_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