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返回頂部

守護太平間

步入伊利沙伯醫院(伊院)B座地庫,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原來內有乾坤。該院殮房主任林明輝(下圖)熟練地介紹殮房箇中天地,從接待處走到解剖室及惜別用的安寧堂,每條出入通道及空間安排也有講究,相關的設計藍圖正正由他一手包辦。留守太平間20多年,林明輝將於今年年底退休,他見證殮房幾番改革,更於榮休之年遇上嚴峻的第五波疫情。

第五波疫情期間,院內死亡人數短時間內激增,大部分殮房均超出負荷,尤其是作為定點救治醫院的伊院。林明輝坦言,第五波疫情高峰期是殮房服務史無前例的重大危機,當時該院殮房每日接收近百具遺體,連走廊、解剖室及安寧堂也需用來暫放遺體,幸得伊院殮房同事同心協力共渡難關。「當時最重要的是確保遺體數量及資料準確,並能在需要時即時翻查資料。我們為暫放儲存格以外的遺體排好編號方便『入機』,加上每日人手點算,漸漸理順流程。」伊院其後增置冷凍貨櫃作遺體暫存,又增聘外判人手協助前線接收及搬運遺體,殮房終回復正常運作。

第五波靠同事齊心過渡

當時因疫情考慮,原本惜別室或同類設施不對外開放,但基於家屬對醫院院出服務的需求,經總部協調後,各院按實際情況及運作,為家屬作出彈性安排,例如伊利沙伯醫院允許家屬及殯儀公司於化妝房為遺體「裝身」及作簡短告別,林明輝說:「那時每天約有30至40個家庭來認領遺體,是平日的兩三倍,每個家庭只能留半小時,大家互相體諒。」

第五波疫情高峰時,伊院增置冷凍貨櫃作遺體暫存。 林明輝1997 年加入伊院,他說其時殮房規模只及現時三分之一,「600呎的解剖室只得三把抽氣扇,每日工作完畢,衣服都沾滿臭味,需要更衣才能回家。」又因空間問題,每朝他接見家屬時,同事便不能運送遺體,「那時殮房只有一個出入口,但傳統上家屬與離世者不會在同一個門口出入,一般會有忌諱。」

林明輝參與伊院殮房裝修的設計藍圖,每個房間增設多道出入口。 該院殮房後來經歷兩次大裝修,除擴大了兩倍面積,亦改善了設備和通道設計,遺體儲存格亦由60 格增至近300格。林明輝說,每逢農曆新年過後就是殮房「旺季」,「寒冬重病多,傳統習俗在正月十五前不做白事,所以過年後殮房使用量一般會有所提升。」

妥善處理遺體讓家屬釋懷

在殮房工作捱罵多過讚,見慣「大風浪」的林明輝表示要夠淡定、兼有同理心和耐性,「這是家屬最難受時刻,少不免情緒波動,我們既要持平客觀溝通,同時亦需留意他們的情緒,幫助他們妥善完成至親的人生最後一個步驟,才能讓家屬釋懷,早日回復正常生活。」

殮房職員會協助病理科醫生處理解剖相關的文書工作。現時伊院的解剖室備有三張解剖桌及負壓裝置,並可清洗解剖工具。
{{ item[lang + '_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