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返回頂部

染疫成契機 反思人生初衷

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資深護師江燕瑩指疫情令一家人更親密,未來會努力維繫關係。
過去兩年是不少人的人生轉捩點,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資深護師江燕瑩去年初確診2019冠狀病毒病,當時正值第四波疫情高峰期。這次經歷讓她反思做護士的初衷,同時整理與家人的關係,令她更珍惜眼前人。

江姑娘憶述當時多個家庭成員確診,首先確診的姑奶情況較嚴重,送院後曾入住深切治療部;年紀較大的老爺奶奶亦出現病徵要直接送院;江姑娘和丈夫確診後,被送到亞洲國際博覽館(亞博)社區治療設施治療;七歲的女兒住在隔離酒店期間,檢測結果一直呈陰性反應,惟持續低燒。「當時精神壓力比身體不適更讓我難受,因為我病況較輕微,加上本身是醫護,自覺有責任支撐整個家。」

她最難過的是聽到女兒哭著來電。「半夜收到電話,她半夢半醒間發現爸媽都不在身邊,聽到她無助徬徨的嚎啕大哭,又不能抱抱她,作為媽媽我很心痛但無能為力。後來丈夫又因病況變差轉送至醫院治療,我精神幾近崩潰。」

感謝亞博同事心靈支持

一年過去,可幸一家人都痊癒了,沒有出現後遺症。回想在亞博治療期間,她特別感激一班醫護同事多走一步關心病人。有一次江姑娘因為精神壓力過大,在醫生電話問診時忍不住哭了。醫生仔細聆聽並耐心安慰,幾天後再當值時亦主動慰問。「當時家人不在身邊,醫護的問候是有力的心靈支持,給我力量再走下去。」
江姑娘(左)感激醫護同事在自己和家人染疫期間悉心照顧。

疫中「溫柔的提醒」

江姑娘因而反思16年前入職成為護士的的初衷,就是要緩減患者身心的痛楚。今年她轉職到一站式肺腫瘤診斷服務,遂將領悟付諸實行。「有些病是不治之症,但至少在治療過程中,可以讓病人心靈承受少一點痛苦。疫下我當過病人,同時身兼病人家屬,現在我更能理解他們的無助。其實多關心一句、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憂慮,已經是最好的心靈安撫。」

對人生的領悟也改變了江姑娘的育兒態度。升上小學的女兒功課繁重,江姑娘坦言自己以往比較緊張,有時會責怪女兒學業跟不上。「這次生病讓我回想我的初衷是甚麽,記得女兒出生時,我只希望她健健康康、開開心心地成長。」江姑娘一度哽咽。「現在動氣時我會想,只要女兒平安健康就好。生病固然不幸,但有失總有得,對我而言也是個溫柔的提醒。」
江姑娘認為確診的經歷令她更有同理心,期望未來可以為病人和家屬多走一步,主動分憂。
{{ item[lang + '_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