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返回頂部

豐子愷散文中有一句:「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漸』。」事物在不知不覺間,日復日漸漸改變,在漫長的過程中,使人不察其轉變的痕跡。復康之路又何嘗不是如此!復康之路似是漫長,但實則每刻都有改變。

去年70歲的陸女士在追巴士時跌倒,左肩脫骹、遠端肱骨骨折、臂叢神經損傷,整隻左手失去活動能力。她在醫生和治療師會診時問手何時才能動,醫生解釋,神經線的再生速度,約一個月一吋,根據神經檢測顯示的受損情況,以膊頭到手指的距離,大約也要兩年。陸女士聽後大力吞下口水,隔著口罩也看到她擔憂的表情。

及後,她來見我,問道:「陳Sir,請問職業治療可以如何幫我?」我回應道:「由這刻開始,無論左手有多麻痺或無法郁動,都要運動,讓腦袋不會忘記。還有要保持耐心,這就是我作為你職業治療師的信念。」信念推動行為,確定了治療方案便一步步去落實。

手部功能訓練在新型冠狀病毒病疫情期間,也未曾休止。防止手部變型的手托、刺激手指感覺的鏡像治療,是為了令關節肌肉及腦部不要忘記那隻失了聯絡的左手。

陸女士每日的復康訓練好像沒有盡頭,但漸漸地,她的手指由不能屈曲逐漸變為可以拿起大型物件。到受傷後的第五個月,扭毛巾及揭報紙都難不倒她。第六個月,再做神經傳導速度檢查,報告確認神經線重生進度良好,估算神經線恢復良好。第七個月,她竟然在私家安老院舍找到一份配藥員的工作,訓練方向便朝著工作復康全力進發,拿工具執藥丸、開樽蓋、切藥丸、倒藥水……大家未曾想到受傷後第八個月,她可以「畢業」及上班了!

她給我寫了封感謝信,我反被她對我們堅定不移的信任感動。康復過程十分惱人,但病人與治療師一起不放棄,繼續堅持,才能見證「漸」的出現。

陳文泰
戴麟趾康復中心職業治療部高級職業治療師
{{ item[lang + '_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