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返回頂部

傳承亦創新

東區醫院的變與不變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於1993年遷到柴灣,既延續般含道舊那打素的百年醫院歷史,亦承載港島東居民爭取多年的社區期盼。
「東區醫院有落!」說起位於柴灣的港島東醫院聯網龍頭醫院,相信未必很多人能叫出全名: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這個名稱背負多方期盼,既承載東區居民爭取廿多年的社區願景,同時延續雅麗氏何妙齡醫院(後稱「舊那打素」醫院)的百年院訓「矜憫為懷」。作為醫管局成立後第一間急症醫院,東區醫院的誕生可謂來之不易,走的卻是破格和創新路線。

七十年代,港島東沒有一所急症全科醫院,交通方面亦仍未有東區走廊和地鐵,居民長年面對交通擠塞問題,一旦發生意外,病人需幾經折騰才能送到中西區的醫院救治。朱耀明牧師與一眾東區居民遂發起連串「興建東區醫院」行動,終在八十年代初獲通過興建一座擁有逾千病床規模的全科急症醫院。及至前港督尤德爵士於1986年不幸於北京逝世,為紀念其對香港的貢獻,香港政府於1992年計劃將醫院命名為「尤德夫人醫院」。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1993年10月15日正式啟用,圖中左三為首任行政總監梁明娟醫生。

巧用睿智促成會談

九十年代初,建院計劃如火如荼,惟難以短時間內招募大量醫護人手,此時有建議將位於般含道的舊那打素醫院暫遷至東區。東遷計劃由時任醫管局副執行總監蘇碧嫺醫生負責協調,她憶述當時距東區醫院開院只餘半年時間,與各方斡旋卻幾經波折:「那打素團隊本身已做好遷院至大埔的準備,沒必要中間搬到柴灣『過冷河』,我便用為那打素『開枝散葉』、並趁此汲取運作急症醫院的經驗等理由游說,同時亦爭取醫管局大會和時任主席鍾士元爵士(Sir SY)的認同。」

不過,醫管局與舊那打素醫院因醫院命名關係一度陷入膠著,蘇醫生趁尤德夫人到港處理尤德爵士紀念獎學金的機會,取得對方及政府同意,在醫院名加上「那打素」。蘇醫生再巧用睿智以鍾士元爵士的秘書之名,致電時任舊那打素管治委員會主席李福慶法政:「其實雙方已『擘咗面』拒絕會談,但我去了Sir SY辦公室以其秘書名義說專誠請他開會再談。平衡各方考量後,才有現在的『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
東區居民爭取興建醫院多年,在開院前一個月,院方特別安排了社區參觀活動。

率先引入健康服務助理

解決東遷和命名之事後,醫院隨即面臨另一挑戰:招兵買馬。「舊那打素只有300張病床,原有班底不足以應付千床規模的新醫院,加上當時正值移民潮,全港護士不足。」為紓緩人手荒,東區醫院首任行政總監梁明娟醫生帶領團隊率先引入「健康服務助理」等支援職系,成為現時病人服務助理的雛形,「我們把清潔、運輸及物流等服務集中處理,服務助理便可分擔病房工作,包括執床、為病人餵飯、抹身洗澡等,讓護士專注照顧病人。」

梁醫生是婦產科出身,她形容這間醫院為「千辛萬苦執出來的仔」,全靠團隊上下一心,敢於實踐創新思維,才成就這28年來多項突破。
醫院即將邁入30年,梁明娟醫生(左)和蘇碧嫺醫生(右)期望員工能繼續秉持全人照顧、與社區同行的精神,實踐「矜憫為懷」。
{{ item[lang + '_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