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返回頂部

配對池人數是關鍵

首宗腎臟配對手術成功為本港器官移植立下里程碑,背後團隊功不可沒,由考察、籌備、修例至試行配對池,猶如過五關斬六將,率先在醫管局引進腎臟配對概念的醫管局腎臟配對捐贈計劃工作小組聯席主席郭少燕醫生形容為「摸著石頭過河」。

郭醫生於2009年一次到澳洲珀斯學術交流,聽到有專家分享當地的腎臟配對計劃,此後她一直留意各地發展。至2014年左右,本港輪候屍腎人數開始大幅增加,她獲得腎科中央委員會支持,2015年成立腎臟配對捐贈計劃工作小組,邀請腎科、內外科、移植免疫學及臨床心理學等專家,研究交叉捐贈技術的可行性。其時,工作小組聯席主席還有李錦滔教授和周家歡醫生。

「我們從歐美等地的經驗了解到,基於捐贈利誘及動機等限制,想推行腎臟配對要先修例,於是開始在醫管局內部及與政府各部門展開長時間游說,商議修例細節。」立法會終在2018年通過修訂《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容許在本港進行以配對或匯集形式的器官捐贈安排,醫管局同年年底正式展開「腎臟配對捐贈先導計劃」。

「化不相容為相容是整個計劃的精神所在,配對池湊集了之前活體捐贈條件不吻合的家庭組合,由電腦系統定期進行交叉配對。」郭醫生指,若配對池內兩組捐受組合的血型吻合、組織型抗原亦相容,便能配對成功,其中配對池人數至為關鍵:「我們曾去荷蘭及英國考察,了解當地如何運作配對池,適逢英國當天正為300多對組合進行腎臟配對,逾80對配對成功,我當時非常羨慕。」

本港的腎臟配對計劃目前累積了接近30對家庭參與,「始終初起步,人數越少配對越難成功,所以今次配對成功令我們非常鼓舞,未來需要累積更多合條件的個案轉介,配對池才能運作順暢」。郭醫生形容今次計劃就如「葡萄計劃」,讓更多腎衰竭病人能重獲新生。
瑪麗醫院化驗室移植聯絡主任吳麗群(左)和曾麗珠(右)會為每名參加配對計劃的捐贈者及病人分開「傾心事」。圖中為郭少燕醫生。

腎臟配對四部曲

1.配對前

接收轉介,逐一評估

由各醫院轉介合適病人至瑪麗醫院化驗室移植聯絡中心統一登記,團隊分別與各家庭見面作初步評估,確保他們充分了解計劃詳情以及自願參加。合適組合會安排即日抽血,並由化驗室鑑定和分析組織型抗原分型和抗體。這些「基因密碼」和數據會以獨立編號輸入電腦系統,以進行每三個月一次的電腦配對。

2. Week 0-1

統一篩選,開始配對

如配對成功,腎科中央委員會即討論個案細節,移植及免疫遺傳學化驗室團隊則把配對成功者的血清及細胞樣本用基因排序等化驗儀器進行實體交叉配對,確認結果;相關部門亦隨即準備移植手術。
流式點陣系統,用於組織型抗原抗體檢測。

3. Week 2-7

完成專業評估和指定檢查

醫生為兩對參與者進行指定檢查,包括腎臟及腎血管造影掃描檢查和腎功能監測,確保身體狀況及心理質素穩定。通過檢查後病人會在屍腎輪候冊暫時除名,個案會同時交由人體器官移植委員會批核申請。

4. Week 8-12

準備手術

兩組家庭再次接受實體配對檢測以覆核結果,通過後,團隊會安排兩組捐贈者及病人同步進行換腎手術,而下一輪配對亦預備展開。
{{ item[lang + '_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