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返回頂部

復康服務引入高科技
成癱瘓病人福音

科技改變世界,也促進復康服務的發展。醫院管理局(醫管局)社區復康中心於五年前成立,把創新及跨專業的科技工具和技術,應用到有特殊或複雜需要的殘疾病人身上,讓更多病人重拾希望。該中心去年從九龍醫院臨時會址搬到伊利沙伯醫院綜合服務區,有更大空間和資源為病人度身訂造各種復康訓練,並因此研發出各式各樣的智能輔助工具。
醫管局社區復康中心主管吳倩華博士表示,涉及高新科技的復康服務需求漸多,新中心的啟用可擴大服務量,目前每年提供應診名額約1500個,只接受由各醫院轉介有特殊需要的個案,當中逾百個案需要度身訂造或改裝輔助設備,「隨著科技發展,往日找不到適合的輔助工具、只能留在家中的四肢癱瘓、腦創傷的病人,如今也有機會在高新科技的幫助下走進社區,改善生活質素,例如中心有虛擬實境(VR)程式增強訓練效能,又引入人臉識別等技術加強患者與外界溝通,這些新科技都能協助殘疾人士安全地獨立生活、並配合其日常需要。」

醫管局社區復康中心團隊由不同專業人才組成。 左起為高級職業治療師陳家樑、中心主管吳倩華博士及助理經理(科技)余經邦。

輪椅特訓區

電動輪椅協助殘障病人重投社交生活,社區復康中心特設「輪椅重案組」,除了為個別複雜個案改裝或選配輪椅外,更會提供戶外和室內評估及技能提升訓練,吳博士表示:「不少輪椅人士擔心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怕有突發情況,我們提供的特訓除了針對其操控輪椅技術,也讓他們學習管理和維修輪椅,應付輪椅無電或故障等各種情景,讓他們更容易適應社區環境。」

該中心高級職業治療師陳家樑稱,輪椅訓練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VR訓練,讓病人置身於各種虛擬場景,例如巴士、升降機等,好處是可重複練習輪椅操作,避免在真實環境訓練時撞到路人或物件。VR的反饋功能更可用來分析病人在訓練過程中的表現,以作改善。

社區復康中心為輪椅人士特設VR訓練,分析其泊車、落車等準確度和時間,讓用家可從中學習。
第二部分則是實戰訓練,中心設計了全港唯一一個按真實巴士比例,由貨櫃改裝而成的模擬巴士訓練場,其內部安裝上真實的巴士配件,例如扶手、座位和輪椅泊位背墊。引入模擬巴士訓練場後,可讓輪椅人士在接近真實的場景接受訓練。
該中心設計全港首部模擬巴士訓練場,巴士由貨櫃改裝而成,並一比一還原真實巴士比例,只有內部通道稍為加闊,方便輪椅人士「實戰」學習。
{{ item[lang + '_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