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中心掌大局 打通醫院「任督二脈」

「我們總說伊利沙伯醫院『見床不見地』,急症室不時擠滿等待入院的病人,動輒有80甚至過百人,即使不是冬季服務高峰期,這裏都是天天高峰。」九龍中醫院聯網護理總經理李華珍指,同事過去一直想盡辦法疏導急症室人潮,避免病人聚集增加交叉感染風險。他們發現由於病人在醫院的看病流程牽涉多個部門,僅僅著眼處理急症室的堵塞並不足夠,必須運用科技連結不同團隊統籌溝通,打通各部門,從而減少病人等候時間。
統籌床位好幫手
轉捩點出現在疫情初期,當時伊利沙伯醫院新增隔離病房,院方首創電子儀表板取代人手記錄,以統籌病床分配及安排病房等工作,做法成為指揮中心的雛型。走入伊利沙伯醫院指揮中心,可以看到牆壁掛著三個大屏幕,還有桌上10多台電腦螢幕,眾人聚精會神盯緊電腦畫面商討著病人出院狀況。
指揮中心今年4月開始試行,現分為臨床作業管理、床位流量管理和資源調配管理三個範疇,全面跟進病人由抵達急症室、安排入院、轉送到復康醫院或出院「一條龍」流程。系統整合病房和床位數據,展示整體病房使用量的數據,包括病床佔用率、平均住院日數、當日出入院人數等,從而協助團隊掌握病人出院流程及狀況,縮短入院病人輪候時間。透過科技的應用,瓶頸位一目了然,例如個別病人遲遲未完成出院手續,醫護可即時跟進。指揮中心開始試行後,急症室等候入院人數曾跌至單位數,李華珍笑言:「同事形容為前所未見的奇景,大家都很雀躍。」
指揮中心今年4月開始試行,現分為臨床作業管理、床位流量管理和資源調配管理三個範疇,全面跟進病人由抵達急症室、安排入院、轉送到復康醫院或出院「一條龍」流程。系統整合病房和床位數據,展示整體病房使用量的數據,包括病床佔用率、平均住院日數、當日出入院人數等,從而協助團隊掌握病人出院流程及狀況,縮短入院病人輪候時間。透過科技的應用,瓶頸位一目了然,例如個別病人遲遲未完成出院手續,醫護可即時跟進。指揮中心開始試行後,急症室等候入院人數曾跌至單位數,李華珍笑言:「同事形容為前所未見的奇景,大家都很雀躍。」
轉院「走快幾轉」
除了出入院流程更暢順,轉院安排亦更完善。中央護理部資深護師王詠怡提到,以往安排一名病人轉院,由病房同事聯絡復康醫院安排病床,然後安排非緊急救護運送服務車輛,以至病人運送服務,動輒需要三、四通電話,才可以完成轉院安排。有時遇上餵飯時間或病人離開病床,更易出現混亂。「現在護士可透過系統看到復康醫院的床位數目,加快出院安排,『翻床』更快;同時車隊同事知道當天準備轉院的病人數目,可適時安排人手靈活調配。我們掌握數據早著先機,找出瓶頸位,即時解決問題;病人投訴都減少,的確是三贏局面。」王詠怡說。
團隊未來將研究把維生指數監察系統連接儀表板,並利用人工智能評估病情轉差風險及預測住院時間。除了現時試行的內科病房,服務範圍將擴至外科、骨科及腦外科較常導致急症室擠塞的專科。李華珍稱,希望在醫院服務遷入啟德發展區新急症醫院時,指揮中心可以瀏覽聯網內所有床位,務求將資源物盡其用,讓整個病人流程更暢順,實現發展智慧醫院的初衷。
團隊未來將研究把維生指數監察系統連接儀表板,並利用人工智能評估病情轉差風險及預測住院時間。除了現時試行的內科病房,服務範圍將擴至外科、骨科及腦外科較常導致急症室擠塞的專科。李華珍稱,希望在醫院服務遷入啟德發展區新急症醫院時,指揮中心可以瀏覽聯網內所有床位,務求將資源物盡其用,讓整個病人流程更暢順,實現發展智慧醫院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