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返回頂部

愛在不安隔離時(chinese version only)

在疫情下,因「中招」而要即時被隔離,即使成年人都難免感到不知所措。對病童而言,突然要和父母及家人分離,更令他們感到恐懼、無助,我們病房一班醫護人員在提供治療的同時,更要擔當起「父母」的角色。

由疫情開始至今年7月,我們病房共接收了逾170位懷疑及確診兒童。醫護人員除了定時向病人家屬更新病人身體狀況和治療計劃外,每晚更穿上全套個人防護裝備,坐在床邊講故事哄年幼病童入睡,或安排病童與家人視像通話,令他們有安全感。大家同心,一人多走幾步,人性化安排的目標只有一個:希望減低病童不安,一路伴著他們把病治好。

最難忘的是,病房曾接收一名13 歲確診男童,他有學習和智力障礙,間中有暴力行為。知道這個消息時,我們非常擔心他未必願意留在隔離病房,於是我們即時聯絡社區支援同事,希望盡早知道男童在學校和院舍的喜好和習性,讓我們預早計劃如何安撫他的情緒。結果,我們從男童的學校和院舍導師口中得知,他愛聽搖滾音樂和吃零食,於是我們預早輯錄搖滾音樂作為見面禮;同事亦不時準備零食獎勵男童,讓他在住院期間,仍能維持熟悉的生活習慣,減低其不安和恐懼。同事每日致電男童家人,更新男童病況和治療計劃。在同事悉心照顧下,男童住院期間情緒穩定,沒有穿過約束衣。

現實中,不只病童會有分離焦慮症,家長亦然。曾經有位12 日大的初生嬰兒,他是全港最年幼的確診者,他的媽媽也「中招」。她因不能照顧孩子,終日憂心忡忡,寢食難安。同事於是想出「計仔」為這位媽媽打打氣,就是每日替初生嬰兒拍照,並將照片傳送至母親手機,向她報平安。直至母親在成人隔離病房退燒及情況穩定後,安排她轉往兒科隔離病房,與初生嬰兒共處一室,一邊繼續接受治療,一邊陪伴兒子,減輕她的焦慮。

我們偶然也會看到年幼病童因害怕而哭著拍打隔離病房內的門叫「媽媽」,但在同事安撫和與他們傾訴後,他們很快便能穩定情緒。病房內的病童或許當時只看到面前那兩道無情的門,把自己與外界隔開,但他們很快便感受到在病房門外,其實是更多的愛與關懷包圍著他們呢!

梁美華
資深護師(兒童及青少年科)
基督教聯合醫院
{{ item[lang + '_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