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作樂 舊照開展懷緬之旅

疫情期間,謝絕探訪,年長病患的生活變得乏味。香港佛教醫院在老人科病房加添「認知友善」的元素和徵集舊照片,加強懷緬治療,讓患有認知障礙症的住院長者「病房作樂」,有助延緩病情。
「懷緬治療」即利用舊照片及事物,透過不同感官的刺激,喚起認知障礙症長者的記憶。透過「話當年」,讓長者重新整合及體會往事,抒發情感,從而穩定情緒及改善認知力和自我形象等。「這個老人科病房內的懷舊物品是『懷緬治療』的一部分。在疫情下,家人無法前往探望,住院長者的生活驟變苦悶,所以當他們看到這些熟悉的舊物,尤其是患有認知障礙症的病人,便會雀躍不已。」香港佛教醫院副行政總監譚鉅富醫生說。
病房內有一個玻璃櫃,展示著形形色色的懷舊物件,有紅噹噹的粵劇頭飾、六七十年代的鐵皮玩具、昔日家家戶戶必備的火水爐、衣車、舊式電話和信箱等。玻璃櫃旁的牆上則掛著七十年代的街道舊照,恍如回到昔日的社區。病房內還加入「認知友善」的設計元素,如在出口位置貼上超市貨架和書架圖案的貼紙,把出口暗藏其中,避免病人離開病房後走失。
另外,該院早前舉辦以本地懷舊「人、事、物」為主題的攝影比賽,徵集具本地懷舊特色的照片,例如懷舊小食、歷史地標和舊式交通工具等。得獎作品將會掛在病房走廊牆上,貫徹「懷緬治療」的理念,陪伴長者回憶當年的美好時光。
「懷緬治療」即利用舊照片及事物,透過不同感官的刺激,喚起認知障礙症長者的記憶。透過「話當年」,讓長者重新整合及體會往事,抒發情感,從而穩定情緒及改善認知力和自我形象等。「這個老人科病房內的懷舊物品是『懷緬治療』的一部分。在疫情下,家人無法前往探望,住院長者的生活驟變苦悶,所以當他們看到這些熟悉的舊物,尤其是患有認知障礙症的病人,便會雀躍不已。」香港佛教醫院副行政總監譚鉅富醫生說。
病房內有一個玻璃櫃,展示著形形色色的懷舊物件,有紅噹噹的粵劇頭飾、六七十年代的鐵皮玩具、昔日家家戶戶必備的火水爐、衣車、舊式電話和信箱等。玻璃櫃旁的牆上則掛著七十年代的街道舊照,恍如回到昔日的社區。病房內還加入「認知友善」的設計元素,如在出口位置貼上超市貨架和書架圖案的貼紙,把出口暗藏其中,避免病人離開病房後走失。
另外,該院早前舉辦以本地懷舊「人、事、物」為主題的攝影比賽,徵集具本地懷舊特色的照片,例如懷舊小食、歷史地標和舊式交通工具等。得獎作品將會掛在病房走廊牆上,貫徹「懷緬治療」的理念,陪伴長者回憶當年的美好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