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華醫院百五載 危中求變拓服務

走至上環普仁街斜路,映入眼簾的是屹立一個半世紀、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的東華醫院主樓。這間歷史悠久的醫院,不斷因應社會時代變遷而轉變服務,從一間中醫院為貧病華人提供免費中醫藥服務,到因一場鼠疫引進西醫,再發展至今日主力提供非急症住院、日間治療、康復及療養等服務。一路走來,醫院日臻完善,唯一不變,就是「以民為本、以善待人」的精神。
東華醫院最初的定位,並非單純一間贈醫施藥的中醫院。話說,當年的港督麥當奴為解決上環廣福義祠的惡劣衞生環境,處理在祠內垂危病人和等候代葬的死者,於是聯絡一群華人領袖籌建中醫醫院。1870年,政府頒布《華人醫院則例》並撥出普仁街地段,興建自香港開埠以來首間華人醫院,為貧苦民眾提供免費中醫藥服務,並需同時接管廣福義祠。
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主管史秀英稱,東華醫院為華人解決生前死後的種種問題,除了服務香港,亦照顧內地同胞及海外華人。「華人講究『落葉歸根』,東華醫院總理與全球商業網絡有緊密聯繫,因此幫助本地及海外客死異鄉的華人安排運返家鄉原籍安葬,並提供賑災、協助被販賣或拐帶的婦女等人道支援,可見初期東華醫院的工作不限於贈醫施藥。」
東華醫院最初的定位,並非單純一間贈醫施藥的中醫院。話說,當年的港督麥當奴為解決上環廣福義祠的惡劣衞生環境,處理在祠內垂危病人和等候代葬的死者,於是聯絡一群華人領袖籌建中醫醫院。1870年,政府頒布《華人醫院則例》並撥出普仁街地段,興建自香港開埠以來首間華人醫院,為貧苦民眾提供免費中醫藥服務,並需同時接管廣福義祠。
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主管史秀英稱,東華醫院為華人解決生前死後的種種問題,除了服務香港,亦照顧內地同胞及海外華人。「華人講究『落葉歸根』,東華醫院總理與全球商業網絡有緊密聯繫,因此幫助本地及海外客死異鄉的華人安排運返家鄉原籍安葬,並提供賑災、協助被販賣或拐帶的婦女等人道支援,可見初期東華醫院的工作不限於贈醫施藥。」
鼠疫促變革 增設西醫部
1894年,一場鼠疫成為東華醫院轉型為一所中西醫兼備醫院的轉捩點。由於西醫療法如打針、手術治療、剖屍等都與華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傳統價值觀出現矛盾,故當年的華人不願接受西醫。惟在政府的推動下,東華醫院在1896年增設常駐西醫,從此加強華人接受西方醫術的想法,亦為日後該院發展成一所具規模的綜合型醫院奠下基礎。
在東華醫院工作逾22年的副行政總監鍾漢平醫生說:「有危自有機,百多年前的鼠疫,促使政府改善惡劣的衞生環境及引進西醫,百多年後的今日,我們正對抗2019冠狀病毒病,眼前的未知數,同樣可以成為改變的契機。過去一年,我們在新常態下工作,繼續服務病人,亦促使我們重新檢視現時的醫療系統如何應對大型疫情的突襲。另外,鑑於醫院最新的建築『百週年紀念樓』都已近50年歷史,我們需要改善設施,加強感染控制裝備等,讓病人在安全及舒適環境下接受治療。」
時至今日,東華醫院已發展成一所提供內科、外科、耳鼻喉科及康復服務的醫院,同時亦保留中醫治療的傳統。不過,無論社會環境如何改變,東華醫院「仁人為本」的宗旨,仍是如一,未變。
在東華醫院工作逾22年的副行政總監鍾漢平醫生說:「有危自有機,百多年前的鼠疫,促使政府改善惡劣的衞生環境及引進西醫,百多年後的今日,我們正對抗2019冠狀病毒病,眼前的未知數,同樣可以成為改變的契機。過去一年,我們在新常態下工作,繼續服務病人,亦促使我們重新檢視現時的醫療系統如何應對大型疫情的突襲。另外,鑑於醫院最新的建築『百週年紀念樓』都已近50年歷史,我們需要改善設施,加強感染控制裝備等,讓病人在安全及舒適環境下接受治療。」
時至今日,東華醫院已發展成一所提供內科、外科、耳鼻喉科及康復服務的醫院,同時亦保留中醫治療的傳統。不過,無論社會環境如何改變,東華醫院「仁人為本」的宗旨,仍是如一,未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