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返回頂部

一路走來三十載

1990
  • 醫院管理局1990年12月1日根據《醫院管理局條例》正式成為法定機構。首屆醫管局大會由已故鍾士元爵士擔任主席。
1991
  • 正式接管所有由政府及補助機構管理的公立醫院和機構,同時開始負責管理撒瑪利亞基金。

1994
  • 重組當時轄下的39間醫院與機構,以及48間專科門診中心,納入不同的醫院聯網管理。
1996
  • 於大型急症醫院推行臨床醫療管理系統,提高臨床服務效率。

2000
  • 推行電子病歷,整合所有公立醫院及醫療機構的臨床部門資訊系統。

2001
  • 將各聯網重組為七個醫院聯網,分別是港島東、港島西、九龍中、九龍東、九龍西、新界東和新界西。

2002
  • 急症室實施服務收費,合資格香港居民使用急症服務每次收費100元。
2003
  • 本港3月爆發沙士,至5月底成功控制疫情;公立醫院六位同事不幸殉職。

  • 從衞生署接管所有普通科門診診所,進一步發展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服務。
  • 逐步設立18區中醫教研中心。
2004
  • 14間急症醫院設隔離病床,以提升公立醫院應付傳染病爆發的能力。

2005
  • 開始分階段實施藥物名冊,統一公立醫院及診所的藥物及用藥政策。
2006
  • 推行醫療病歷互聯試驗計劃,為公私營醫療界別互通資訊邁出重要一步。

2007
  • 實施嚴重醫療事件通報機制,進一步提高對病人安全的關注。

2008
  • 展開研發第三代臨床醫療管理系統,以及醫管局數碼圖像計劃。
  • 推出首個公私營協作計劃「耀眼行動」,資助合資格的病人於私營醫療界別接受白內障手術。
2009
  • 人類豬型流感大流行期間,實施一連串應對措施,包括設立指定流感診所。

2010
  • 修訂嚴重醫療事件通報機制,加入通報重大風險事件,進一步改善醫療事故的呈報機制。
2013
  • 開始在醫管局網頁公布個別專科門診輪候時間及白內障手術輪候時間。

2014
  • 東華醫院、屯門醫院及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就特定病種推行中西醫協作先導計劃。
  • 在觀塘、黃大仙和屯門試行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至2018年涵蓋全港18區。
2015
  • 落實醫管局檢討督導委員會建議,在三年內推行超過100項措施,以改善醫管局的運作和服務。

2016
  • 九龍中聯網與九龍西聯網重組,廣華醫院、聖母醫院和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重新劃分至九龍中醫院聯網。
  • 發放公立醫院急症室等候時間。

2017
  • 公立醫院實施新收費。
2019
  • 推出一站式流動應用程式HA Go,方便病人預約門診及管理健康。
  • 成立「持續發展專責小組」,檢視醫管局正面對的重大持續發展挑戰,以制訂機構未來的策略方向。

2020
  • 1月23日本港出現首宗2019冠狀病毒病確診感染個案,公立醫院1月25日啟動「緊急應變級別」,實施一系列措施,加強感染控制,並集中資源應對疫情。

多間公立醫院及機構啓用

  • 1992 香港眼科醫院

  • 1993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

  • 1995 黃竹坑醫院

  • 1997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及醫管局大樓

  • 1998 北區醫院及大埔醫院

  • 1999 將軍澳醫院

  • 2007 瑪嘉烈醫院的醫管局傳染病中心(本港傳染病的專科轉介中心)

  • 2013 北大嶼山醫院

  • 2017 天水圍醫院

  • 2018 香港兒童醫院
{{ item[lang + '_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