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康路上 高科技與人情並重

病人踏出康復第一步,物理治療師肩負起規劃治療的重任。大埔醫院物理治療部部門經理劉福安(劉 Sir)和一級物理治療師黃曉嵐(Sally)分享多年來物理治療如何由以前指導病人做運動,邁進現時「高技術,高接觸」(high tech high touch)的發展方向。
劉 Sir 入行34年,因前上司讚賞 劉 Sir 有愛心,希望他能留在公立醫院工作,因此他毅然放棄外闖開診所,並在1998年到大埔醫院協助成立物理治療部。至今他仍體態壯健,原來從早年工作開始已培養對體能的要求。「以前沒有太多資源和工具,常要搬動病人做練習,對體力要求高,體能自然訓練有素。」他打趣道幸好手上未跌過病人,不過以前醫院空調情況不太理想,每做完一節都揮汗如雨。
劉 Sir 入行34年,因前上司讚賞 劉 Sir 有愛心,希望他能留在公立醫院工作,因此他毅然放棄外闖開診所,並在1998年到大埔醫院協助成立物理治療部。至今他仍體態壯健,原來從早年工作開始已培養對體能的要求。「以前沒有太多資源和工具,常要搬動病人做練習,對體力要求高,體能自然訓練有素。」他打趣道幸好手上未跌過病人,不過以前醫院空調情況不太理想,每做完一節都揮汗如雨。
復康如打機有趣
現時治療已由昔日的沙包、彈弓等較傳統的方法和簡單的儀器,發展至今的高科技器材如機械輔助步行治療系統,每項儀器都有防跌系統確保病人安全。
「 劉 Sir 常說聘請新同事要選有愛心的,要把病人當家人看待,因為知識可以教,但愛心和熱誠比學校成績重要。此外,他鼓勵同事從多角度思考,並給予空間發揮不同專長,如支持自組拍攝團隊,製作短片教病人做復康運動,部分短片更上載到醫管局應用程式 HA Go。」 Sally 說。她八年前加入這部門,近年團隊應用虛擬實境技術,如跑步機步行訓練時播出影像,都是由同事到該區街市、行山徑等實境拍攝,讓病人恍如置身現場,提高訓練成效。平衡訓練配合電子遊戲,如要求病人踢腿,踢開螢幕中的障礙物,令病人感到治療如打機般好玩。
「 劉 Sir 常說聘請新同事要選有愛心的,要把病人當家人看待,因為知識可以教,但愛心和熱誠比學校成績重要。此外,他鼓勵同事從多角度思考,並給予空間發揮不同專長,如支持自組拍攝團隊,製作短片教病人做復康運動,部分短片更上載到醫管局應用程式 HA Go。」 Sally 說。她八年前加入這部門,近年團隊應用虛擬實境技術,如跑步機步行訓練時播出影像,都是由同事到該區街市、行山徑等實境拍攝,讓病人恍如置身現場,提高訓練成效。平衡訓練配合電子遊戲,如要求病人踢腿,踢開螢幕中的障礙物,令病人感到治療如打機般好玩。

治療室裡的紅綠燈
High tech(高科技)固然重要,但劉sir認為不能忽略 high touch(高接觸),即對病人的關懷。他以提供全面服務為目標:「我們不單照顧病人到出院,還要多想一步,例如他們回家後會遇到甚麼困難?有能力獨自出街嗎?」這驅使團隊為病人進行更多評估和訓練。
Sally 補充:「我們增加病人肌力、耐力和心肺功能訓練,更模擬生活場景,如以紅綠燈道具配合區內真實轉燈時間練過馬路,提升他們重回社區的信心。」
Sally 補充:「我們增加病人肌力、耐力和心肺功能訓練,更模擬生活場景,如以紅綠燈道具配合區內真實轉燈時間練過馬路,提升他們重回社區的信心。」
聯網重組打通各專科
近年提倡以病人為本的跨專科服務,劉 Sir表示往時各專科較少交流,醫管局2001年重組醫院聯網後,有如「打通」不同專科,更有系統地以個案管理模式照顧病人。「跨專科合作研究個案,有助改善治療效果,更全面護理病人。」
同事不斷審視治療成效,兩人期望現時的病人電子紀錄有助大數據分析,將來可即時反映病人表現,助治療師作臨床決定。科技進步,最重要是讓治療師有更多時間照顧病人所需。
同事不斷審視治療成效,兩人期望現時的病人電子紀錄有助大數據分析,將來可即時反映病人表現,助治療師作臨床決定。科技進步,最重要是讓治療師有更多時間照顧病人所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