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返回頂部

醫生最好的禮物


對醫生來說,沒任何事比病人康復更令人鼓舞。威爾斯親王醫院實習醫生潘俊圖是白血病康復者,曾接受該院時任兒科部門主管李志光醫生的治療。當日的小病人變成同事,李志光形容是一份好好的禮物,口罩也藏不住滿臉笑意。

時間回到10年前,李志光記憶中的潘俊圖冷靜乖巧,化療過程雖苦,他都肯配合。「他試過因血管栓塞,要連續三個月早晚在皮下打抗凝血針,都一一捱過。」

看似堅強的少年,其實也有情緒起伏。潘俊圖說:「起初實在接受不了,我怎會患上這種病?幸好醫生願意聆聽我的擔憂記掛,例如可否先完成考試,萬一口腔潰瘍應否拆掉本身的牙箍等。」當年的人和事潛移默化,讓他學會對病人有耐性和同理心,無論多忙都會抽時間聆聽病人。他感慨道:「醫生每日見很多病人,但對病人來說,能否痊癒、舒不舒服就全靠這個醫生,令我覺得醫生要有責任感,要易地而處。」
潘俊圖是白血病康復者,過往經歷令他明⽩到對病人要有同理⼼。
李志光認同:「醫生往往從自己角度出發,認為我給予病人最好的,為何他不接受?其實我們認為最好的,他未必覺得最好。我們做醫生是幫人,不是增加病人痛苦。」

李志光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兒科學系教授,同時於香港兒童醫院血液及腫瘤科擔任名譽顧問醫生。他指兒科在過去30年進步很大,相繼發展出不同副專科,醫生可更專注處理各種「奇難雜症」,亦促成不少新治療和研究。現在也多了嶄新的診斷方法去找出病因,如基因檢測。對於複雜病症,更會採用跨專科團隊模式診治,不同專科的同事一起商討最佳的治療方案。

醫護培訓亦更趨嚴謹。李志光笑說:「我40年前做實習醫生時,便被差派為病人抽取肝臟活組織。上司只叫我打開細針包裝的說明書,自己看看怎樣做,現在根本無法想像!」現今醫管局嚴格規定醫護人員需接受訓練和考核,才可進行高風險程序,保障病人安全。

醫生除了醫病也醫心。擁有雙重身分的潘俊圖覺得,醫護人員比以前更著重病人及家屬感受,會主動溝通,給予支援。李志光補充:「以前把病人治好就可以讓他出院,現在我們講求提升生活質素,例如用不同方法紓緩病人不適,專職醫療同事和非政府機構亦會照顧病人和家屬的心理需要,評估家居環境是否能配合等,實踐全人治療。」

即使時代變遷,恆久不變的是醫護人員幫助病人的心。李志光曾遇過一個移植骨髓後白血病復發的病童,「當時我們都打定輸數,與父母商量後,便停止了所有創傷性治療。」誰知病情竟慢慢好轉,多年來亦再沒復發。「我不相信奇蹟,但這件事提醒我,人人對治療的反應都不一樣,作為醫生,可做的都應盡量去做。」李志光期望本港發展更多新療法,例如基因治療,讓先天性疾病如地中海貧血、白血病患者毋須再接受長期治療。

醫生的最好禮物,就是病人康復,活出精彩人生。
威院1991年進行第一宗兒童骨髓移植,李志光醫生(右)與該名病童攝於兒童癌症病房。
{{ item[lang + '_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