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返回頂部
智謀

可收可放 善用社區設施抗疫

1.一線隔離病床 2.二線隔離病床 3.社區隔離設 4.施社區治療設施
本港7月中爆發第三波疫情,出現安老院舍、食肆等多個社區感染群組,確診人數短時間內激增。面對反覆又持續的疫情,醫管局即採取「可收可放、適切護理」的靈活策略,透過設立社區隔離及治療設施,以「合適時間、合適地點、合適病人」原則進行分流,提高接收病人的能力。

「當年沙士,醫院其中一個最大困難是隔離病床不足,增加病毒傳播風險,所以隔離治療對控制疫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從全球各地的抗疫經驗可見,社區一旦大規模爆發,感染個案隨時可以幾何級攀升,公立醫院的隔離治療設施極可能於短時間內出現嚴重樽頸。因此,我們3月已開始擬定策略,及早籌劃加建硬件設施和部署分流方案,確保公立醫院有足夠能力應對大規模社區感染。」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高拔陞醫生說。

整個隔離及治療設施的分流體系包括公立醫院內較高規格的一線及二線隔離病床、社區隔離設施、社區治療設施和興建中的臨時醫院。高醫生解釋:「這個分流體系讓我們可因應疫情發展靈活分配資源,調整設施使用量,達至可收可放。如8月至9月時,隨著疫情逐漸緩和,社區隔離設施和社區治療設施先後轉為備用狀態,以集中醫療資源和人手。同時,我們亦可按確診者的病況分流到合適的設施,有助紓緩醫院內隔離病床的壓力。」

這個分流模式亦為即將進入冬季服務高峰期作好準備。高醫生續說:「在冬季服務高峰期,預料可能有不少病人因肺炎、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及心臟病需要入院,屆時急症室及內科病床需求將相當緊張,所以我們更要做好2019冠狀病毒病病人的分流,預留服務空間,應對其他病人的醫療需要,盡量減少對其他醫療服務的影響。」

今次疫情為醫療體系帶來巨大的挑戰。醫管局在抗疫中累積了很多實戰經驗,包括掌握推行各種抗疫政策的方向,如感染控制措施、資源設施運用、治療方法等。高醫生感謝同事在過去多月的無私奉獻,時刻展現極高的醫護水平和專業能力,他有信心與團隊一起跨過這難關。

隔離及治療設施分流體系

設施病床數目用途
一線隔離病床約1,200張接收入院時病情較嚴重的病人
二線隔離病床約660張接收在醫院正在康復中、等候病毒檢測呈陰性結果的病人
社區治療設施一及二號展館:約900張
其他展館:約1,000張
  • 主力照顧18至60歲、病情較穩定和有自理能力的病人
  • 部分展館將增設組裝式負壓房
社區隔離設施逾350張接收臨床情況穩定、等待出院的病人
臨時醫院逾800張設負氣壓設施,可集中處理病人
{{ item[lang + '_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