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健康專欄《保健至專》- 從歷史看精神病

精神二字源自希臘文Psyche,是指靈魂的意思,故人類以往認為精神病是非物質性的。過往西方社會以宗教為中心,所以認為精神病患者是被魔鬼附身,治療方法也自然以「驅鬼儀式」為主。

於十五世紀,人們基於對精神病的恐懼,把某部分病人與巫術扯上關係,在大規模的追捕女巫行動中,有不少人被處死,當中包括精神病人。後來治療由宗教角度改變為以行政手法處理,精神病院相繼成立,主要目的是隔離或囚禁病者,所謂治療也流於粗暴禁錮。

正視及公平對待
直到十八、十九世紀精神科藥物出現,治療才脫離宗教及政治色彩,以醫學作為立足點。隨腦部掃描如磁力共振科技的發展,醫學家逐步拆解各種精神病病理,發展出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現今仍有不少人誤解精神病人乃「撞邪」、「無得醫」,應長期住院。誤解是基於落伍的觀念,大家應以科學和醫學角度理解精神病,以及平等對待患者。

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精神科醫生劉育成

(轉載自星島日報 | 保健至專 2016-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