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健康專欄《保健至專》- 複雜性哀傷

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經過程,但凡面對生離死別,人多少都會感到傷感。各宗教對生死的由來都有不同說法,但多數均相信去後自有更好的安排。雖然各地的死葬文化略有差異,但多離不開對先人的懷念。但在追思懷念過後,人也應盡量計畫好將來的生活。哀傷期的長短因人而異,跟兩人在生前的關係、去世原因和過程,及喪親者個人性格等有關。一般喪親會帶來約六個月的哀傷期,在親人去世的首數天,情緒未必會太激動,反而可能表現麻木,甚至否認至親已經離去的事實。及後隨辦理各種身後事,喪親者的情緒會逐漸顯現。此時喪親者情緒低落乃正常反應,但如情緒開始失控,產生長期失眠、食欲不振、體重下降、影響正常社交和工作等問題,則即需留意。嚴重者更有可能產生幻覺或者尋死念頭,這便超出了正常的哀傷反應,醫學上稱為「複雜性哀傷」,需要認真處理,否則問題會逐漸惡化,可能會做出傷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

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黃傑儀醫生

(轉載自星島日報 | 保健至專 | 201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