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健康專欄《保健至專》- 家庭主導心理

一般人多從學習壓力、父母過度保護或過度溺愛子女的角度出發,理解兒童及青少年行為及情緒問題。其實每個父母都痛愛子女,為何只有一小撮人有問題?人與人的接觸,均被千絲萬縷的關係所牽引,個人的情感、信念及行為的發展,受家庭背景影響,其影響過程更為複雜。作為家庭中的一分子,情緒和行為自然會受到家庭觀念潛移默化,自身卻鮮會察覺。若個別成員出現轉變時,整個家庭的互動與溝通模式,也會因其需要而作出相應改變。

好像有發展遲緩問題的兒童,因需要父母額外照顧,容易導致其他子女被忽略,因而造成兄弟不和。同樣地,當家庭結構有變動時,各成員的相處模式也會有所轉變,最明顯是當父母離異,子女在有抑鬱症狀的母親身邊,每每都會變得「被親職化」,即擔起照顧弟妹的角色。這些孩子往往漸漸忘記自身的需要,最終不能自拔,導致身心疲累。古語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提升精神健康,家庭關係絕對息息相關。

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病房經理鄺秉森

(轉載自星島日報 | 保健至專 | 201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