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下心澄﹕人生如長跑 困頓亦堅持

治療疾病其實和跑步很相似,跑步有分為「短跑」和「長跑」,而疾病也有分為「短期疾病」和「長期疾病」。短期疾病如傷風感冒,一般只須經過短時間的治療便能完全康復,毋須繼續服藥;而長期疾病,例如糖尿病和高血壓,治療目標在於控制病情,患者只要定時服藥和改善生活習慣,也可以恢復健康,活出美好人生。至於精神和情緒疾病,多屬於長期疾病,所以就好像「跑馬拉松」一樣,在治療過程中出現起伏、氣餒的心態也很常見。患者常見的心態有兩種,通俗點說就是「唔使醫」和「唔想醫」。

「唔使醫」意思是患者感覺病徵輕微,覺得自己還有能力處理,又或者害怕看醫生,而諱疾忌醫;而「唔想醫」的患者其實多已進入治療階段,可能吃過一段時間的藥,但因為藥物的副作用,又或對治療信心不足而想放棄治療。這兩種心態都是很常見的,也不是只有精神和情緒疾病患者才有這種想法。

對應「唔使醫」心態,建構對精神情緒問題的正確認識十分重要。並非每一個人都具備醫學背景,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懂得在需要時立即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但我們可以視身邊的家人和朋友為一面鏡子,透過與他們傾談有助自己客觀地了解自身的情況,甚至可以得到一些求助意見。至於我們又要怎樣知道自己需要求診呢?重點在於「轉變」。如果發現自己情緒有明顯轉變,進而影響到日常生活或工作表現,例如睡眠質素變差、胃口減少和集中力下降等等,這便是一些需要處理的訊號。

而「唔想醫」心態出現時就需要坦白——坦白告訴醫護人員自己對治療的看法,例如查詢藥物的作用和副作用、療程長度和停止治療的影響;再衡量繼續治療和停止治療的利弊,從而作出一個理性決定。藥物副作用一般能透過調校藥物的種類和份量,加上配合生活習慣便能改善;反之如果患者突然停藥,或會造成反彈和復發,導致日後病情加劇。

人生長跑,起跌必然。先為自己訂立一些短期目標,達成後再為下一個里程碑而努力。一旦遇到挫折,則先了解絆倒的原因,再迎難而上。疾病可能是人生其中一個絆腳石,當出現的時候除了問「為甚麼會出現」之外,更應該問:「怎樣才能使它不再出現」。積極穩定病情才可以讓你跑得更遠,我相信每一個人也能夠活出美好的人生。

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副顧問醫生劉育成

(轉載自香港01 | 筆下心澄 | 2023-07-25)

香港01網站連結︰
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922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