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下心澄﹕婆婆因認知障礙變沉默 治療後終重拾笑容

黃婆婆甫入院,就已經給護士留下深刻印象。原來她非常不合作,不但屢屢反抗護士的照料,更連飯也不願吃,要她「打開金口」比任何事情都困難。「她就像棵千年古樹,非常固執!」護士向來巡房的醫生說。

向家人提起她的情況,才發覺原來黃婆婆拒絕吃醫院的飯餸,背後有她的原因。婆婆患有認知障礙症(Dementia)已十年,之前一直服用由內科醫生處方的「補腦藥」,縱然記憶力和自我照顧能力還是每況愈下,總算能維持基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只須傭人姐姐簡單幫忙也能應付得來。可是,自從她去年經歷一次「小中風」後,她的情況就與之前有著天淵之別。

小中風過後,黃婆婆經過復康訓練,能回復以前的活動能力,說話也清晰易明。但是,她的精神狀態卻開始轉差。她變得疑神疑鬼,不只經常對家人發脾氣,甚至質問一直照顧她的傭人姐姐為甚麼要「加料」到她的食物之中。家人也不止一次看到婆婆自言自語,彷彿在跟不存在的人對話,家人及後向婆婆問起,她卻若無其事地說自己「被鬼搞」,那些以往跟她有過節但都已經不在人世的遠房親戚都來找她晦氣。她開始拒絕吃飯和服藥,連她最疼愛的孻仔來遊說她也不為所動。家人看著婆婆日漸消瘦感到不知所措,惟有送她到醫院急症室,經精神科護士評估後被送到精神科病房接受治療。

原來,老人家患有認知障礙症,不只會出現短期記憶衰退,更有可能影響腦部各方面的運作。而認知障礙症的成因,除了是大眾一般認知的腦部功能隨年紀而退化(即阿爾茨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亦可以與其他疾病,如中風、柏金遜症等有關。醫生團隊在排除其他可能性後,認為黃婆婆正是因爲「小中風」,令本來已有的認知障礙症病情更加嚴重,並出現行為和心理問題(behaviou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起初,婆婆的家人對於婆婆要接受精神科治療而感到不安,畢竟她本來只有在內科跟進腦退化的問題。但經過醫護團隊的解釋,他們就放心把婆婆交予團隊醫治。在家人的信賴之下,團隊先為婆婆插入鼻胃喉,以確保她能獲取足夠的營養,再利用精神科藥物令她慢慢不再受幻覺所困擾。此外,職業治療師為婆婆「度身訂造」認知能力訓練、健康服務助理使盡渾身解數「氹」婆婆吃飯、護士也適時開解婆婆幫她辨清真假。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家人定期透過視像通話關心慰問,令婆婆逐漸重拾康復的動力。住院一個月後,婆婆不再需要使用鼻胃喉也肯自己張口吃飯;兩個月後她的症狀更完全「清零」。原本緊閉雙唇、惜字如金的她,原來是個「開心果」,把其他病友婆婆都逗得十分高興。

岀院後,醫生在門診又遇到黃婆婆。雖然婆婆不認得主診醫生,但醫生見到她回家後肯大口大口地吃飯,不再害怕「被鬼搞」,也感到十分欣慰。及早發現認知障礙症的徵狀,不要諱疾忌醫,透過藥物治療,能減輕照顧者的負擔,更能夠讓老人家好好度過他們的黃昏歲月。

撰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林天淇醫生

(轉載自香港01 | 筆下心澄 | 2022-09-20)

香港01網站連結︰
https://www.hk01.com/article/81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