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下心澄﹕家人過分表露情緒 易對患者造成壓力

在精神科門診裏,不時會有家人陪同覆診,家人們通常都關心病人的狀況,有時候會留意到一些行為,例如以下一些個案的情況:

情緒表露(expressed emotions)是指家人及照顧者對精神病患者的態度,並用來描述患者和家人關係的質量。這個概念的緣起,可以追溯到1956年在倫敦的一項研究,發現出院後回家和父母或妻子居住的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再次入院的次數多於出院後到院舍住或跟兄弟姊妹同住的患者。研究亦顯示,患者的母親若果出外工作,可以減低復發及再次入院的風險,推論出減低接觸的時間可以減少不良的影響。

高度情緒表露的行為包括三項特色:批判性的評論、敵意和過度的情緒介入。批判性的評論是指針對患者的語氣和內容,有時甚至乎會出現暴力。敵意是指對患者的憤怒、抗拒、指責、暴躁和忽略。而過度的情緒介入,較難明白及察覺,家人常將患者的精神疾病歸咎於自己,想彌補一切,凡事過度操心,如小青的媽媽一樣自責內疚、半步不離、事事貼身照顧不讓小青獨立起來,這樣反而會給患者莫大壓力。

研究顯示,高度的情緒表露會形成壓力,和情緒病、焦慮症、思覺失調的復發息息相關,亦會導致不良的臨床結果。相反,若減少家庭成員的高度情緒表露行為,將減低思覺失調與躁鬱症患者復發的機會。

另一邊廂,低度情緒表露的家庭,有着適當及正面的互動,例如欣賞患者的優點、欣賞患者為改善病情所付出的努力,對患者富有同理心、享受和患者共處,令家庭充滿溫暖感,能有效減低精神病患的復發率。

撰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副顧問醫生辛婥珩

(轉載自香港01 | 筆下心澄 | 2022-08-16)

香港01網站連結︰
https://www.hk01.com/article/799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