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下心澄﹕躁鬱症患者經歷躁狂期與抑鬱期 自行停藥、停覆診增惡化風險

「醫生,你處方的藥物非常有用。看!我現在不但沒有抑鬱徵狀,反而每天都過得十分充實,腦海裏充滿新點子呢!我覺得自己已經痊癒了,不用再服藥了!」

王小姐半年前因為情緒低落和有自殺念頭而獲轉介到精神科門診,醫生診斷她患上抑鬱症,並開始服用抗抑鬱藥。經過藥物治療,王小姐的情緒逐漸好轉,之前常常纏繞腦海的輕生念頭也消失殆盡。這次來到診症室,醫生發現她衣着光鮮並神采飛揚,臉上的妝容也比以前「重手」得多。

細問之下,原來兩個星期前王小姐開始覺得心情大好,工作時更加得心應手,每晚只須睡兩三個小時便精力充沛。擔任文職的她,更開始覺得自己多了不少想法,數天徹夜未眠,更開了間網上商店做代購。不只是她自我感覺良好,連身邊的朋友都發現她比以前更愛說話,而且語速很快,甚至會無故熱情款待只是點頭之交的同事。

各位讀者,你們覺得醫生聽到王小姐的轉變後,會為她感到開心還是憂心呢?

原來,病人有抑鬱症狀,不只是可能患上抑鬱症,也可能正在經歷躁鬱症的「抑鬱期」。躁鬱症,顧名思義就是指病人情感波動較大,就如溫度計一般,既可以出現「負數」的抑鬱階段、也可以相反地跳升到「熱情如火」的高溫,出現情緒亢奮的跡象。普羅大眾可能以為躁鬱症的「躁」,只是「躁底」、易怒;但原來精力過度旺盛、睡眠減少、腦海中閃過很多新念頭甚至行動、變得更熱衷社交甚至結識異性等等,都是「躁狂期」常見的症狀。

讀者可能會問,人變得更精神,成為「少睡精英」,不是更好嗎?但原來躁鬱症患者於「躁狂期」有機會做出不計後果的決定,譬如倉促借下巨債來開設公司、進行大手筆的投資、未經思慮下跟他人發生親密關係等,這些都可能會為病人帶來嚴重的後果,甚至誘發下一波的「抑鬱期」。

由於在病人出現躁狂症狀之前,醫生較難分辨他們患上的是抑鬱還是躁鬱症,所以患者在接受治療時定期覆診是非常重要的。躁鬱症和抑鬱症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前者需要情緒穩定劑,如繼續服用一般的抗抑鬱藥物,可能會引致情緒反彈。

幸好,王小姐這次並沒有因爲心情不再低落就停止覆診,令醫生及時發現她呈現輕度狂躁(Hypomania)的跡象。經過醫生細心調較藥物和耐心講解,王小姐終於瞭解自己的病況,明白到準時服藥和建立穩定的生活作息的重要性。雖然王小姐的情緒偶爾還有波動,但她懂得及早留意預兆,並相應地提早覆診讓醫生調較藥物,跟醫生攜手一起穩定自己的病情。

撰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林天淇醫生

(轉載自香港01 | 筆下心澄 | 2022-02-15)

香港01網站連結︰
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725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