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藏筆露︰ 「爸媽,我夠好嗎?」

不少父母陪同子女來見心理學家時,都期望我們跟孩子「傾偈」,找出他們的「問題」,認為這樣就可以「醫」好他。但父母們或許不知道,能對孩子發揮最大影響力的,其實很多時是他們自己。

有一次,一位十歲患有自閉症的小朋友來求診,他對我哭得很慘,說父母總是覺得他不夠好,認為他們即使把他打死了也不會傷心(儘管只是輕微的體罰),亦認為父母覺得讓他繼續讀國際學校只是浪費金錢。另一方面,父母因為他在暑假時整天都在打機而很生氣,認為他放棄學業。孩子不停嚎哭了好一陣子,其間我提示在他身旁的媽媽可以給他一些肢體上的安慰,媽媽卻似乎不太願意。反而,一直冷靜的她也跟哭了,控訴兒子把自己說成是受害者,對父母並不公道。

父母為了養育子女,當然付出不少,若家有自閉兒的話更不容易。這個家庭算不上十分富有,為了給兒子買鋼琴,爸爸天還未亮就要起床兼職;為了供他讀國際學校,一家人賣了原有的物業,搬到租金較低的地區居住。很明顯,父母很愛兒子,而兒子亦很重視父母對自己的評價。可是,除了物質上的付出外,親子之間更可多加進行深入的溝通和了解,並在情緒上、身體語言上,表達對彼此的關心與接納,從而減少行為及情緒問題的出現。當孩子深深感受到獲父母無條件地接納時,就更容易學會如何接納自己,繼而能夠騰出更大空間和信心去作出改變。

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臨床心理學家劉樂凡

隔周二刊出

(轉載自蘋果日報 | 心藏筆露 | 2020-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