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藏筆露︰ 放下牢騷 立地成「罰」

「你可唔可以坐定定度食飯啊?你再郁身郁勢,我就藤條出!講咁多次都係咁,真係好勞氣!」陳太幾乎每天都會重複這番話,更因為子女的行為問題而影響情緒。

以上的情況是否耳熟能詳?相信很多家長也像陳太一樣有以上的經歷,面對小朋友的行為問題束手無策,一邊動氣,一邊亦煩惱如何管教小朋友。當然,體罰會對小朋友構成心理影響,所以「藤條」是萬萬不可,但我們又如何能夠令小朋友學懂不良行為的後果及減少問題行為呢?

從行為治療的角度看,行為會因為獎勵而增加,亦會因為懲罰而減少,所以怎樣「罰」才是問題關鍵所在,而「暫停隔離法(time-out)」便是其中一個好方法。

家長可以先在家中設立一個「冷靜區」,它可以是家中的一角或是一個座位。當小朋友發脾氣或有其他行為問題出現的時候,家長先要沉得住氣,指令小朋友暫停不當的行為,並把他帶到「冷靜區」,要求他逗留五至十分鐘並把情緒穩定下來。此時,家長嚴肅的態度、安靜的環境往往已經足夠令小朋友感到害怕。當小朋友冷靜情緒後,家長可給予鼓勵,這樣不但只是用「冷靜區」去懲罰了他的行為問題,亦同時獎勵了他控制情緒的能力。

執行「暫停隔離法」時有以下幾個注意事項:一、家長要心平氣和;二、「冷靜區」是一個安靜的地方,家長要和小朋友在一起,而不是只把小朋友單獨關在房間內;三、要持之以恒和貫徹始終,切忌父母二人做法不一致。

陳太開始嘗試在家中使用「暫停隔離法」教育孩子,久而久之,小朋友的行為問題慢慢有改善,陳太亦不用再經常為管教子女而動氣了。

隔周二刊出

撰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劉育成醫生

(轉載自蘋果日報 | 心藏筆露 | 2019-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