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藏筆露:盡力而為已夠好

陳先生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做事態度認真,要求甚高,在任何情況下也會追求卓越,不容有失。他的努力贏得上司的讚賞,並擢升為部門主管。可是,對他而言,要這樣辛勞才能獲得晉升,是證明了自己有多「失敗」,因為真正完美的人根本不用這麼勞苦。

追求完美有時候真的很痛苦,陳先生似乎在打一場既不會停,也不會贏的仗,每當達標時又會批評自己做得不夠好,標準還能訂得更高。當大部份的臨床研究均指出完美主義對身心健康有負面的影響,例如更容易患上抑鬱症、焦慮症和飲食失調等問題時,為何人依然對完美如此執迷呢?

完美主義影響身心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個人的成長背景和父母的管教模式能塑造一個人的信念與行為模式,影響日後生活的發展及處事態度。陳先生的媽媽原來也是個典型的完美主義者,對他的管教和要求嚴苛,對成敗得失看得很重,令他總是覺得自己要時時刻刻表現完美,才不致令媽媽失望。

媒體經常鼓吹的完美生活、工作、體態和樣貌等風氣,亦在無形中鼓勵大家抱「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心態,和自己過不去。力求完美的人其實往往有更深層的需要,例如陳先生渴望被真正接納、被愛和建立自我價值,而非要以自己在各方面的表現來爭取。在現今社會,不去介意其他人的目光,追求「盡力而為,已經夠好」的生活態度確實不容易,但總比去追求一些沒完沒了的完美標準輕鬆得多。

臨床心理學家鄭曉韻

(轉載自蘋果日報 | 心藏筆露 2015-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