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藏筆露:點解「好番」仲要食藥

譚先生三年前患上思覺失調,接受藥物治療後,妄想及幻覺都完全消退,藥物副作用亦很少。重回校園後,學業與人際關係都很好。一年後,他瞞家人和醫生停止服藥,但在學期終考試前夕再度病發了。留院時,他對醫生說:「一日要食藥,我就覺得自己未好番,我好想自己真正好番。」

在精神病復元概念中,很多人普遍誤解藥物治療的角色。原因可能是在其他疾病中,例如肺炎病人須接受抗生素治療,直至病菌消失,之後病人便應停止服食抗生素,停止服藥似乎成為了肺炎「好番」的指標。對於精神病患者,很多時即使病徵完全消退,病人重拾狀態應付工作及生活,精神科醫生仍會建議繼續藥物治療一段時間,由數月至數年不等。因為即使是同一種藥物,在治療的不同階段均有不同的角色及功能。在病徵消退後,藥物的角色便變為鞏固康復,這並非精神科治療獨有,例如一些早期的癌症,在手術徹底切除腫瘤後,醫生亦會讓病人持續服食藥物,減低復發風險。

鞏固復元 減病發風險
大部份精神病是由壓力所引起腦部損傷造成,精神科藥物幫助糾正腦部化學物質失衡。但由遺傳所造成的腦部某些部位的脆弱,以及導致過往病發的壓力來源很多時會重現,這兩個因素均會引致復發。持續的藥物治療為康復者提供了一份保護,鞏固復元,大大減低病發風險。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保護措施維持健康及防止再次生病,例如一些人較容易曬傷,每次戶外活動時都會搽防曬用品,又或一些人容易涼,每次進入商場或戲院會加穿一件外套,這道理就和持續服藥防止病發一樣,故繼續服藥和「好番」是沒有牴觸。

副顧問醫生崔永豪

(轉載自蘋果日報 | 心藏筆露 201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