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拥有精神健康和克服精神病患?

每个人都想自己拥有精神健康。但是可能事与愿违,原因可能是我们根本没有弄清甚么是精神健康。是不是没有精神病就等于精神健康呢?怎样才算是「精神病」呢?「精神病」能否医治?

1. 甚么是「疾病」? 甚么是「健康」?

甚么是「疾病」? 「疾病」是人体的器官机能和结构因某些原因而产生异常变化,并引起各种症状及能力丧失。 例如:冠心病是心脏的机能因心肌里面的血管栓塞,因而产生心绞痛等病徵,以及心脏功能衰竭。

而「没有疾病」不等如拥有健康。 一九四八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为一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及社交三方面的和谐、安宁状态。所以,健康不仅是不生病而已。

2. 甚么是「精神病」?

当心脏病牵涉的器官是心脏,精神病所牵涉的器官是脑部。在精神病中,大脑某部分受损,产生了各种病徵,包括认知功能、思想、情绪、感官、行为、生理功能 (如睡眠、食慾) 的异常,并影响一个人在生活上各方面的表现。和其他器官的疾病一样,绝大部分的精神病都可以透过适当的治疗而康復。随着科研的发展,在最近的二、三十年,精神科治疗得到很大的改进,尤其是在药物治疗方面。

要明白精神病,有两个重要的概念要了解: 1. 「脑部」 (brain) 与「心理」或叫做「精神」 (mind)的关系;2. 「脑部」与「身体各部分」的关系。

我们所讲的「心理」或「精神」(mind) 其实是一种大脑活动的表现,其中包括思想、情绪、行为、感官等。大脑就是产生「心理」的器官。

大脑作为身体其中一个器官,其运作与其他器官是息息相关。正常的大脑运作有赖其他器官的正常运作,例如,若果心脏衰竭,大脑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脑部便不能正常运作,导致神智不清。同样地,脑部亦影响其他器官的运作,例如,大脑想起一些令人惊吓的事物,即时会心跳加速,血压上升。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密不可分的。

3. 精神病有多普遍呢?

精神病比很多人估计的更为普遍,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患上精神病。英国一个大型的调查发现,在职人口之中每六个人便有一个人患有精神病,即是患上精神病就如患上哮喘病一样普遍。此外,每二十位六十五岁以上的长者就有一位会患上认知障碍症。在已发展国家,大约百分之五的男士以及百分之十的女士在一生中会患上抑郁症。在二零零零年,世界卫生组织预期二十年后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第二大重症,仅次于冠心病。

由于社会对精神病的歧视和误解,令患者不愿意求诊及接受治疗。即使患者鼓起勇气求医,他们常常也要隐瞒自己的病。这令到一般人有错觉,以为精神病很罕见。所以当我们明白精神病并非是绝症以及其普遍性,我们便更能帮助自己及其他人克服精神病患。

4. 精神病有哪些常见的种类?

常见的精神病包括:认知障碍症、物质滥用 (如酒精、鸦片、兴奋剂等) 有关的精神障碍、思觉失调、情绪病 (包括抑郁症及狂躁抑郁症)、焦虑症 (包括泛焦虑症、惊恐症、强迫症等)、饮食失调、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病 (包括自闭症、过度活跃症等)。

5. 精神病有甚么成因?

精神病所牵涉的器官是脑部。和大部分其他器官的疾病一样,精神病是由外在及内在的成因一起造成的。

在精神病中,内在的成因主要是由遗传所造成。「外界压力」主要来自生活中各种令人伤心及精神耗损的事,例如童年时受虐待、失恋、失业、工作及家庭负担。精神压力引致体内产生过量的「压力荷尔蒙」 (包括「皮质醇」) ,从而损害脑部。其他外界压力可以是有毒的化学物质 (例如酒精、毒品) ,或者直接的大脑创伤 (例如中风、头部创伤) 。

若一个人的脑部先天上,基于遗传因素在生理功能上较脆弱,在面对外来压力 (如失恋或吸食毒品) ,他的脑袋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时,精神病即告发生。各种精神病有不同的主要症状,例如抑郁症的主要症状是情绪抑郁;思觉失调的主要症状是思想及感官异常;认知障碍症的主要症状是认知功能受损。症状之不同取决于脑部哪一个部位受创,以及个人先天上倾向哪一种病。

6. 精神科医生如何诊断精神病?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或者有些极端的想法。如何界定一种情绪或者一个念头是属于不正常,甚至是有病? 要抑郁到甚么程度才算是抑郁症呢? 一般而言,一个精神病有两部份── 一、病徵;二、病徵所引致日常生活功能上的影响或令个人感到困扰。精神科医生在鑑定每一个病徵时,会考虑其持续性、严重性和其他伴随的症状。例如,在抑郁症中,情绪是整天都显着低落,持续超过两个星期,并且有其他症状 (例如疲倦及对事物失去兴趣) 。这些病徵影响患者的功能,例如工作能力。最终,鑑定精神是否异常需要医生的临床技巧及经验,所以若怀疑患有精神病,最好是寻求医生的诊断。

精神科医生评估病人时,会聆听病人表述的感受和想法,以及观察病人的行为。医生亦会收集病人相关的背景资料及生活情况,以及亲友对病者的观察。医生会根据一系列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来鑑定病人所患的精神病的种类,并且分析病人生活上各种问题如何促使精神病的发生。医生利用抽血检查及电脑素描等作为辅助,以排除身体其他部份疾病所导致的精神病病徵。所以,精神科医生的临床技巧以及病人是否愿意透露病情,对于准确诊断精神病及计划治疗,是最为重要的。

如上述所言,精神病主要是靠医生的临床技巧去断症,抽血检查及电脑素描是辅助性质;情况跟确诊身体其他部份的病 (如心脏病、癌症) 有所不同。这个分别是由于精神病所牵涉的器官是脑部,脑部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现今一般脑素描在技术上只可以显示不少于几毫米的病变组织,如脑肿瘤或出血,所以,绝大部分精神病中的脑细胞活动异常是不能被显示出。例如,对于一个思觉失调的病人,一份「正常」的脑素描只是代表病徵不是由于脑肿瘤或脑出血而引致,但这些病徵肯定是由脑细胞异常的活动所造成,而且可透过药物治疗的。总括而言,所有精神病都是脑部病变所造成的。

7. 精神科治疗如何发挥效用?

精神科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透过平衡脑部里传递讯息的化学物质,例如抗思觉失调的药物,主要是透过调节脑内一种名为「多巴胺」的化学物质,从而抑制妄想的出现。一些药物甚至可以促进脑部受损部位的修復,例如抗抑郁药一方面加强脑细胞之间「血清素」的传送,另一方面促进脑部产生一种名为「BDNF」 的脑神经生长因子,从而促进受损的脑部区域康復。

「非药物治疗」包括各种的心理治疗及精神科復康训练。「心理治疗」帮助病人改变自己的思想及行为模式,例如在抑郁症中,认知行为治疗是透过一位治疗师引导病人,令他尝试改变现有的负面思考及消极的行为模式,从而改善情绪。

关于心理治疗有两个重要的概念。第一,虽然叫做「心理」治疗,但治疗的最终效果,是透过改善病人思考及行为模式,达致改善脑细胞的结构及功能,以及减低病人日常的精神压力,从而促进脑部的復原。第二,接受心理治疗与接受手术治疗不同的地方是,在接受手术(例如切割肿瘤) 时,病人躺在手术枱上,让外科医生将身体里面不想要的部分切除。相比之下,接受心理治疗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接受心理治疗就有如健身一样,健身教练指导及鼓励你去完成一系列的训练。归根究底,是你自己去出力出汗去举重和跑步,以去除你不想要的赘肉,令肌肉结实,提高心肺功能。在心理治疗中,所有疗效都有赖你努力去令自己有新的行为及思考模式,没有人能代替你的角色。

精神科復康训练透过安排病人做一份与其能力相符的工作,以维持他对工作的动力以及工作技巧的掌握,并让患者重拾在日常生活及工作所需要的相处技巧。

8. 如何处理精神科药物的副作用?

药物副作用是需要注意的。每一种药物,无论是中药或是西药,都会有副作用。而每一种药物可以出现的副作用可以多达数十种,这反映了副作用的出现是因人而异,常见的副作用 (大约出现多于百分之十的病人) 通常只有几种,其余的都不太常见。在精神科药物方面,近十数年,新一代精神科药物在减低副作用方面已大大改善。同时,随着身体慢慢适应药物,副作用很多时会有所消退,所以医生可透过调较药物的份量、更改服药次数及时间,以减低药物的副作用。病人向医生详细描述服药后的不适是非常重要的,医生会判断这些不适是由于副作用、属于精神病病徵的一种、还是一种新疾病所引起的。有些时候,副作用是无可避免的,但是医生会和病人商讨,平衡病发的风险及副作用的害处,决定选择那一种药物治疗。害怕副作用而完全拒绝药物治疗是一种不智的做法,因为即使一种药物有副作用,医生永远有调较药物份量、「转药」、甚至停药的选择。

9. 如何克服对精神病逃避的态度?

由于社会对精神病的歧视和误解,面对精神病比面对身体的其他疾病更困难。歧视令患者不愿意求诊及接受治疗,但及早求诊及完成治疗,正是对抗精神病两个最重要的步骤。踏出这两步需要很多勇气,很多不愿求诊或未能完成治疗的病人,其实很多都感受到精神病病徵所带来的痛苦。患者如何面对精神病呢? 亲友如何鼓励患者去接受治疗呢? 两个成功的关键是: 认识和态度。

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对健康的概念,即是相信甚么是对健康有益及有害,甚么可以治疗或预防疾病。一个人对健康的信念很受传统文化习俗影响,例如在健康饮食习惯方面,香港人比外国的人较受传统中医影响,所以在生病时会更注重「戒口」,如伤风感冒时避免进食生冷食品。随着科学知识不断发现更多有关健康的真相,很多基于传统的健康概念被发现为谬误,尤其是有关于人体大脑方面,因为在一、两百年前,绝大部分脑部的生理构造仍是一个「谜」。

一直以来,有很多关于精神病的错误猜想,例如,精神病都是假扮出来的、精神病人是咎由自取的、精神病反映懦弱的性格、或精神病是无法医治的。事实上,精神病是由于脑部不同部位受损所造成的,而有各种治疗可以帮助脑部的復原。

在态度方面,人面对难以处理的问题时,有时都会採取「否定」的态度,虽然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的确不是解决问题的良好态度。你曾否试过面对困难时 (例如和伴侣有感情问题),採取「否定」的态度,例如扮作若无其事,总是搁置和伴侣理性讨论问题的所在?虽然患者已被病徵折磨了一段时间,但他对精神病的恐惧,以及一系列「灾难化」的想法(例如,无药可医,妻离子散,终身被困精神病院等)令他不能踏出求医的一步。他可能会告诉自己,只要一日没有求诊,没有被医生确诊有精神病,自己仍然是精神没有问题。情况就有如一些人虽然明显肥胖,以及生活习惯不健康,但坚拒接受身体检查,因为他们相信只要一日不验身,没有被确诊有糖尿病或胆固醇高,自己仍然是「健康」,可以继续现在的饮食习惯。要克服否定及逃避的态度,患者应该告诉自己:「绝大部分的精神病都可以康復」。患者越早接受治疗,就越早康復。亲友的鼓励固然重要,但最终都是要靠自己拿出勇气去求医。只有克服对问题「否定」及逃避的态度,患者才能求诊及接受精神科治疗。

10. 如何「靠自己、靠意志」去克服精神病?

一些精神病患者,即使已感受到精神病病徵所带来的痛苦,他们仍拒绝治疗。其中一个原因是源于对「靠自己、靠意志」这句说话的曲解。

例如:

  1. 接受治疗等同于依赖药物,
  2. 拒绝治疗是靠自己的表现,
  3. 一个人只可以在「选择治疗」和「选择靠自己」之间二选其一。

事实上,所有疾病的康復都是靠病人自己;病人须自己选择求医、服食医生处方的药物或参与其他治疗,以及依吩咐改变生活习惯。医护人员提供的治疗,作用有如一件工具,病人拾起这件工具,促进身体受损部份的復原。在精神病中,精神科药物有如一对鞋,患者穿上它,踏上康復之路。药物并不是一辆代步的交通工具,所以它不能直接运载你到康復的终点站。由此可见,接受精神科治疗需要很多勇气及毅力,因为治疗每每需要患者有恆心地服药、覆诊、改变生活习惯、及改变固有的思想行为模式。所以,接受精神科治疗就好像一位顶级的运动员根据教练的建议接受训练,持之以久。这绝对是「靠自己、靠意志」。

11. 在精神病中,甚么是康復?

在精神病中,康復是指患者重拾对自己生命的控制权,以及在学业、工作、人际关系上,拥有社会上一般人所应有的机会及角色。要达到这些目标,很需要将由大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各种病徵纠正,在这一方面,精神科药物是尤其重要。随着病徵得到妥善处理,復康训练以及亲友的支持便能帮助患者重拾他在家庭、朋友、及工作间的角色。

康復的进程好比跑一程马拉松,患者亲身跑向康復的目标。身旁的人,包括家人、朋友及医护人员,提供精神支持、专业意见及有用的工具 (例如药物治疗),以增加患者的力量以跑到目标。归根究底都是病人自己接纳他人意见,採用提供的工具,亲身参与各种治疗有关的活动,把自己带向康復的目标。

康復进程就如一场马拉松般需要很多的勇气和毅力,而心存希望是最重要的原动力。事实上,的确有足够的客观理据去支持这份希望,因为医学的进步令治疗越来越有效。

家人和朋友如何在患者康復进程中提供支持呢?亲友爱护患者,替患者感到难过,衷心希望患者康復。但很多时,亲友忽略了一些细节,结果未能将关心转化为一些真正能帮助患者康復的行动。首先,我们很容易忽略了患者在其它方面的长处,例如性格上为他人设想、尊敬长辈;在艺术、体育或烹饪的才能。另外,当亲友鼓励患者接受治疗时,患者可能会感到尴尬或羞耻。亲友可能不自觉地用了一些错误的方法,例如当患者有一些不恰当的举止,母亲基于爱锡患者,着紧患者的生活,可能会责骂他。但当这些不恰当的表现是由于脑部功能障碍,责骂根本没有疗效。

亲友应多留意患者的长处,并鼓励患者发挥。即使只是做好一份嗜好,都已能提升一个人的自信。当亲友提醒或建议患者服药及接受其它治疗,必要顾及患者的感受。亲友试想想假若自己是一位精神病患者,问一问自己有甚么说话是自己不想听到,即可大约知道与患者沟通时要注意的地方。亲友应多聆听患者,引导患者讲出他认为对自己有益的做法。相对于别人对患者的规劝,患者往往较容易实行由自己亲口说出的事。

在精神病中,康復是指患者重拾对自己生命的控制权,以及在教育、工作、人际关系上,拥有社会上一般人所应有的机会。要达到这些目标,很需要将由大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各种病徵纠正,在这一方面,精神科药物是尤其重要。随着病徵得到妥善处理,復康训练以及亲友的支持便能帮助患者重拾他在家庭、朋友、及工作间的角色。

12. 为甚么精神病「好番」后还要食药呢?

在精神病復原概念中,很多人误解「药物治疗」的角色。这个误解很普遍,原因可能是在很多其他疾病之中,例如肺炎,病人应该继续治疗直至病菌被消除,当病菌已被消除时,病人便应停止服食抗生素。停止服药似乎成了肺炎康復的指标。

对于精神病患,很多时即使病徵完全消退,病人重拾状态去应付工作及生活,但精神科医生会建议继续药物治疗一段时间 (维期数月甚至数年) 。为甚么「好番」还要食药呢?原因是即使同一药物,在治疗中不同阶段的角色都不同,在病徵已医好后,药物的角色便为了巩固康復。事实上,利用持续的药物治疗去巩固復原,并非精神科治疗独有。例如,一些癌症即使属于早期,在手术治疗后,医生亦会让病人持续服食药物以巩固復原,减低病发风险。

大部分精神病是由压力而引起的脑部损伤所造成。精神科药物能促进脑部受损部位的修復,纠正脑部化学物质的失衡。当随着大脑受损部位功能恢復,病徵便会消退。但由遗传因子在脑部某些部位所引起的脆弱性仍然存在,再加上,导致上次病发的压力来源很多时会重现,这两个因素均构成病发的风险。所以,持续的药物治疗提供了一份保护,巩固復原,大大减低病发的风险。

在日常生活上,我们很多时都会採取一些保护措施,以维持健康及防止再一次生病,例如一些人比较容易晒伤,所以每之户外活动时,都会搽防晒用品。又例如一些人容易着凉,所以每次进入商场或戏院都会加穿一件外套。这道理就和採用药物治疗来防止病发一样。

13. 如何避免精神病及拥有精神健康?

虽然大部份的精神病都有遗传的因素,但我们仍有很多方法去促进精神健康和减低患病风险。这些方法都容易明白,但亦容易被忽略。

  • 维持身体健康,精神健康与身体健康是互相影响。健康饮食、充足睡眠、经常运动会为你带来身体和精神健康。
  • 经常运动,运动能有效地减低精神压力。大部分精神病是由精神压力所引发的。
  • 保持与人接触,与人分享快乐及分担忧愁。
  • 培养嗜好、学习新事物,维持身心活跃
  • 培养正向思维,我们不能控制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但我们可以选择看每件事物的角度。有证据显示,「正向心理学」可以促进精神健康。
  • 学习压力处理
  • 如有精神健康问题,及早寻求协助,因为绝大部分的精神病,现在都有有效的治疗,大部分病人都可以康復。
  • 永远不接触毒品,不滥用酒精。

(感谢青山医院精神健康学院 崔永豪医生撰写本文章)

相关网站 / 参考资料

运动与精神健康 英国皇家精神科学院

延伸阅读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amphlets
精神健康教育小册子
如何拥有精神健康和克服精神病患?
© 2024 | 医院管理局 青山医院精神健康学院 版权所有
捐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