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天地」助長者抗抑鬱

根據政府2017年的統計,本港每十名長者有一人患上抑鬱症。


 「老友天地」的醫護與復元人士齊齊玩遊戲,打成一片。

今年82歲的趙婆婆,五年前因丈夫離世,突然跟丈夫與前妻的四名子女關係破裂,萌生輕生念頭。「我最初不願在這裡(老友天地)接受治療,因為我覺得自己沒有精神病,為何要來這裡呢?但經護士多番游說,姑且前來一看。發現這裡設備齊全,寬敞又舒適。」趙婆婆由抗拒變成愛上這裡,是因為「發覺醫護的關心比吃藥更重要,他們體貼的關懷,讓我不再鑽牛角尖。」


趙婆婆(左二)、石婆婆(左四)與其他老友記,背後都有不快的故事,但在中心接受治療後,大部分情況均有好轉。

文化大革命期間,石婆婆曾經歷被批鬥的苦日子,十多年前在內地退休後,決定與丈夫及女兒來港過活。可是手上的退休金不足應付香港的消費物價,令她變得精神異常緊張,每日承受無比的壓力。後來她被轉介至「老友天地」,透過參加不同的活動,接受專業治療,心境豁然開朗。對於醫護團隊的付出,她說:「他們怎樣對我們好,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既專業又細心,令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趙婆婆和石婆婆口中所指的「老友天地」就是在1999年成立的葵涌醫院老齡精神科日間中心,位於葵涌醫院L8病房。這裡大部分個案由葵涌醫院老齡精神科門診轉介,八成病人都是抑鬱症長者,中心目前處理的個案約有75個。


不同的藝術創作有助復元人士提高自信心和滿足感。不同的藝術創作有助復元人士提高自信心和滿足感。

葵涌醫院第一區部門主管盧慧芬醫生和精神科顧問醫生屈康欣表示,部分患有抑鬱症的長者因病情關係,未必能即時融入一般社區老人中心,因為這些中心所辦的活動並非為抑鬱症長者而設,故活動未必有治療成效。因此,「老友天地」剛好扮演橋樑的角色,讓復元中的抑鬱症患者可以一方面在接近社區環境中接受治療,另一方面能有效減低他們的住院需求。

部門運作經理梁長安解釋,精神科醫護聯同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臨床心理學家和醫務社工,攜手透過不同類型的復康活動,如藝術治療、職業及物理治療、認知訓練、心理治療小組、園藝小組和戶外活動等,觀察及定期評估病人,適時介入提供專業治療。當個案情況穩定後,鼓勵他們重返社區,繼續他們的復元旅程和提升生活質素。


葵涌醫院第一區部門主管盧慧芬醫生(左)和部門運作經理梁長安稱,「老友天地」是一道橋樑,讓抑鬱症長者在中心接受治療,重拾自信心,再次融入社區生活。中心定期舉辦健康教育講座。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微博 分享至Google 分享至Twitter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