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健康專欄《保健至專》- 孩子也有焦慮症

暑假將至,有些家長可能已為子女報讀了各式興趣班,令假期每天被密密麻麻的活動,填得滿滿。

筆者想起某個個案:小敏(化名)是家中的么女,個性文靜且膽小怕事。在父母悉心栽培下,報讀了不少興趣班和補習班。然而過度的訓練反而使她休息不足,加上父母那「望女成鳳」的心態更使其變得十分緊張。當一次又一次未能達到父母期望時,小敏漸漸對學習產生恐懼,並出現一些身體上的小毛病,例如肚瀉及腹痛等,但多方面檢查卻顯示身體正常。然而,小敏的「病況」卻未見好轉,反而開始感到精神不能集中和易疲倦,緊張的感覺揮之不去,晚上更會失眠。考試、測驗前徵狀更明顯,甚至因而缺席,成績一落千丈。

或需要接受藥療
  小敏其實患了「兒童廣泛性焦慮症」,屬於焦慮症的一種。患者易感焦慮不安,好像感到隨時有禍事發生。他們所憂慮和害怕的事物、情境或活動可十分廣泛。他們逃避的行為模式,往往會令焦慮的症狀繼續維持下去。

要幫助他們,首要多跟其家人溝通,了解孩子面對的困難及挑戰,以及聆聽父母的期望和落差。問題核心可來自功課壓力、遭到欺凌、轉校、親人患病或離異等。找出因由後,要避免責難孩子或指責父母和校方的不是,於專業人士如醫生和心理學家的協助下,各方互相多加溝通,找出具體協助孩子的方法。部分孩子或需要接受藥療,以助克服焦慮的病徵。要讓療效持久,亦應教導孩子對抗挑戰和困難的正確態度,也要教授父母一些行為治療技巧,以及協助他們欣賞子女的長處和多加鼓勵。

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精神科醫生程永嘉

(轉載自星島日報 | 保健至專 201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