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健康專欄《保健至專》- 緩解複雜性哀傷

生老病死乃自然定律,生命始終有盡頭,喪親者總得學習面對及處理哀傷。大部分人在失去摯親時,會感到徬惶無助,以為那一刻的心痛是無法磨滅的。此乃人之常情,但儘管有多濃的思念與不捨,適度的「放下」,才可讓人收拾心情,重新面對生活。這時親友適當的支持及關愛,顯得甚為重要。

研究顯示約有一成人,在經歷親友離世時,會一直陷於悲哀情緒中,並持續半年以上,生活、情緒和社交均受嚴重影響。其特徵包括喪親者堅持否認親人已死亡的事實、不合理地過度自責、出現搜尋行為,或刻意不接觸死者的遺物。有些人甚至有輕生念頭。這些較為嚴重的哀傷情況,我們會稱為「複雜性哀傷」。

忽忌諱學習面對
患者需要專業協助來克服困難,根據有關醫學典籍所指,造成複雜性哀傷的因素,包括當事人主觀地認為逝世者死於突然、事件涉及人為災難或暴力,以及短期內要面對多人死亡等,如喪親者曾患精神或情緒病,出現複雜性哀傷的風險會較高。

治療目標是協助喪親者處理及表達哀慟情緒,以及接受現實,當中可嘗試通過某些儀式來保存對離世者的回憶及思念。最後,治療師會協助喪親者重新適應新環境,克服適應過程中的障礙。現今華人社會對死亡議題仍存忌諱,但只有對其作正面認識, 這樣才能在有需要時懂得尋求協助。

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臨心理學家鄭曉韻

(轉載自星島日報 | 保健至專 201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