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藏筆露:二十一世紀精神病?

陳小姐,31歲;自從兩年前被當時的未婚夫悔婚後,一直心情低落,自我標籤為「剩女」。她的親朋起初基於同情之心建議她暫停工作多加休養,但兩年下來,她沒有工作、沒有社交活動、沒有重新開始她的人生……只有對十三吋手提電腦「煲」韓劇。

麥小姐,24歲;自從受上司狠狠指罵,終日提心吊膽,聽到上司的腳步聲已嚴重手震。她清楚上司的指摘不合理,但也知道自己反應過敏。為了幫助自己放鬆,她在工作時候愛上捉「小精靈」。

葉先生,17歲;害怕到人多的地方,經常疑心途人在注視他、議論他,甚至謀害他。他拒絕上學,只願留在家中玩「轉珠」手機遊戲。

近年來,很多人都問:自己是不是打機打上癮?事實上,越來越多人用於上網、打機的時間長了,而給予家庭、工作或朋友的時間相對短了。這個改變也受到醫學界的關注,學術研究及文獻有如雨後春筍。在仍未有足夠的科學依據及定案時,已有多人深深相信「上網成癮」這個概念。

其實,姑勿論上網成癮是否一種有根據的精神病,我們也應深入了解每位受影響人士過度上網背後的原因,從而對症下藥。就以上幾個案例而言,每一位都有上網成癮的表徵,但潛在問題各異。有些時候,從一個反璞歸真的角度探討,所謂的上網成癮其實可能是抑鬱、焦慮或思覺失調等耳熟能詳的精神健康問題所引致。在看見問題的表面時,我們是否又能看穿內裏的起因嗎?

撰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臨床心理學家鄭禮鋒博士

(轉載自蘋果日報 | 心藏筆露 2017-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