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藏筆露:從憤怒情緒中認識自己

作為一位臨床心理學家,日常工作中常會遇見到一些生活很不如意或是情緒不安的人,當中或多或少會帶憤怒的情緒。最近見到一位太太,她在離婚後患了抑鬱症,對於前夫,她恨之入骨,恨他背叛婚姻,對家庭不負責任。每當這位太太想到曾如何被前夫冷待,便會很憤怒及激動,有時甚至出現一些報復或自殘念頭。她一直無法放下對前夫的怨恨,因此抑鬱問題也未能得到有效改善。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她漸漸明白憤怒源於過份執和任性,只懂埋怨別人的錯處時,卻忘記自己的責任和照顧自己的需要,是逃避現實的一種表現。此外,她亦發現憤怒背後反映了內心那份強烈不安全感,這種因為婚姻失敗所產生的不安與徬徨,多年來因被憤怒情緒掩蓋,而未能得到適當處理。

另外有一位中年男士也長期受憤怒情緒困擾,他在紀律部隊工作,感覺生活事事不如意,充滿不公平的人和事。他缺乏耐性,容易發怒,幾乎天天與人爭吵,常常以投訴來表達不滿。身邊的人也害怕他,與家人的關係變得疏離。他心中常常感到難過和氣憤,覺得沒有人明白自己,也得不到認同。

最近他參加了一個靜觀認知治療課程,在過程中開始放慢生活步伐,也發現了自己那種自以為是的性格,凡事只從自己角度考慮問題,拒絕聆聽別人的意見。在小組討論中,他明白到很多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別人的看法或做法或許也有道理。他學會了慢慢的動怒,先了解及看清事情的始末,多從不同角度思考,心境便能平靜下來。在小組完結時,他笑容多了,還告訴大家他喜歡現在的自己,家人和朋友也覺得他友善多了,人際關係有不少改善。

撰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臨床心理學家盧笑蓮

(轉載自蘋果日報 | 心藏筆露 201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