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藏筆露:逃出逃不出的恐懼

堵車已經一個小時了。穎琪凝視窗外的雨景,呆呆的發愣,想起了以往的片段……

「空氣怎麼不流通,快要窒息了……」她焦躁的咕嚕,並緊閉雙眼,牢牢的抓車上的扶手。

數年前,在一次往廣州的長途車上,她心慌得厲害,冷汗直流,感覺像是要昏厥過去。自此以後,穎琪總擔心同樣的事情會發生,於是對所有交通工具都望而生畏,尤其是較長途的車程。只要想到自己不能在需要時及時下車,她就感到心跳加速、手心冒汗、呼吸急促。就這樣,她漸漸變得足不出戶。

在家人的鼓勵下,她到住所附近的醫生求診,給處方了一些鎮靜劑。只要在乘車前吃一顆,恐慌的感覺就全然消失了。但她慢慢對藥物變得依賴,只要忘記了帶鎮靜劑乘車,她總是忐忑不安,不能安然完成旅程。

後來,她被轉介至精神科醫生,除了給處方了調節血清素的藥物外,也接受了心理治療。她才明白到原來當初的心悸、氣促都是焦慮的表現,緣於過度擔心不適會再次出現,放大了對復發的恐懼,輕蔑了自己處理這些狀況的能力。她也發現原來服用鎮靜劑反而助長了這些錯誤的想法。反之,透過放鬆肌肉、控制呼吸,她每一次都能平靜的招架這些焦慮的降臨。

「請讓一下。」鄰座乘客的說話讓她回過神來。原來已經到站了。她拿起手包,輕鬆的悄然下車。

撰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精神科醫生黎鎮麟

(轉載自蘋果日報 | 心藏筆露 2016-9-20)